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文章的“一、二”两节中,有两处写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有一处写到“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同时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应怎样理解这种矛盾的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六节引用陶潜诗句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点解读。(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一处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为了寄托自己对刘和珍的哀思,接下来连用两个“只能如此而已”,是说明自己的悲愤感情是文章所倾诉不了的,但也只能用文字来纪念。这种反复回荡的语言,正反映出鲁迅先生悲愤之强烈。第二处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对黑暗社会下还活着的人来说的,是为了要揭露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为了让国人不忘记这血的教训。所以,第二节结尾再次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是一句无比激愤的话。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鲁迅先生的周围,重重地压在他的心头,而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人们的卑劣行径,“尤使我觉得悲哀”。一个人的悲愤到极点的时候,反而会感到无语,所以必须“出离愤怒”,写文章来悼念死者,把自己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这个“非人间”,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实质是一种感情无比深沉的表达方式。
2.这是陶潜自挽之词,这四句设想自己死了之后,亲戚在送葬之后也许还能留下一点哀伤,至于别人则已唱过了挽歌,就算尽到了朋友的情谊了。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把自己的躯体葬在山里,和山在一起就行了。鲁迅引用陶诗后说“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这说明他主要借用“托体同山阿”一句,表示自己希望烈士的精神像高山一样永垂不朽,“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以激励活着的人同反动派作斗争。
3.(1)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从悲哀、愤懑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飞跃,要做“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样,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2)“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爱国者,而且还用文字对其大肆渲染,对人民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反革命者的这两种手段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3)“伟大”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是概括她们互相救助时的情景。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枪弹的攒射”给凶残的执政府以辛辣的嘲讽。“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是反语。
(4)本句既承接上文,也引起下文。是对反动军阀和所谓学者文人的无情揭露,对血的教训的冷静总结,表达了自己绝不妥协的抗争精神。(意对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