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需要独处
照实说来,世人从众易行,而独处则难能。特别是在大商业消费形势支配人心,信息洪流影响着价值趋向的情况之下,人们更容易为实利所诱导,左顾右盼,匆忙奔波,追逐热点,风随影从,荡起阵阵浮躁之气。
的确,盲目从众的现象几乎随处可见,即使在文人圈子里,像李白、苏轼那样静对山水、体悟人生,像乔治.吉辛那样,在四季更替中深虑现实与艺术种种细微之处的人,已是吉光片羽。人们兴冲冲大开门户向大街上跑,往市场里、人堆中挤,似乎都很投入,也很容易推波助澜,造成一种声势。可恰恰就在这同时,会丢掉属于每个个体的许多生趣,也使得生活中少了许多东西,如,少了遐思,少了幻想,少了诗意,少了趣话,少了静坐窗下的细读,少了迎向阡陌的独行,甚至连同有情有境的梦也少了!
人生的内容一旦变得太讲求实惠和太追逐时尚,那么,往往会伤害理想与浪漫的精灵,以至连同做梦也在奔忙,也在得失中周旋;人心如果总是在潮流中移动,则很难营构出静观默察的情境,也难以伸展想象的翅膀。譬如,面对大山即要去成群结伙地开采,面对池鱼便想到市场上行情看好的鱼价及鱼贩子的利润,那便绝不可能引山水为友,获得精神畅游、融情托志的意趣。李白咏:“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一种物我融通、相适相谐的境界,非于独处中宁和晤对而不可得。
在这十数亿人欢腾不已的有限的空间里,本来即不乏拥挤和喧嚣,若再总是赶集似的随着人潮涌来涌去,更容易使心灵透不过气来,以至失却自我。为了让心灵畅快地跳动,让思想自由地驰骋,很有必要适当地将纷繁杂乱的世界关到窗外,归回到属于自己的那块清凉的绿茵地。由此,或可以进入一种凝神入定的反观内视与自我对话,抑或可以进入最具主体情怀意绪的创作状态。
独处有多种方式,多种机缘。将喧闹和纷扰丢在背后,只身漫步于郊野是一种独处;静夜关闭掉五彩缤纷、颇为诱人的电视,独步户外晤对星月是一种独处;忙里偷闲静坐窗下,沉思渺虑或翻检历史人生的存档是一种独处;穿越古今,于人类永存裨益的时空间独处:一书案,一盏灯,或开卷细读,或伏案书写,于自然感应间领受奇文佳作中的时雨春风,于诚挚的投入中把一己生命体验付诸字里行间。无论读得闲适,还是读得悲怆,无论写得儿女情长,还是写得正气浩然,真正的读与写,都是一种境界,一种交流,一种养料充沛的情思滋润,一种由有限通往无限的精神世界的开垦。
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创造等方方面面,几乎都需要应有的独处。特别是作为文艺家,更需要在甘于寂寞的独处、独行中,把对自我生命天性的返观,发展到对自我生命的艺术体现中,把自我的现实体验,质化为艺术中的丰神姿仪。
独处是一种合于人生要义和心灵健康的选择,绝非要遗世独立,或逃离现实。愈是在浮躁的时代,愈需要必要的独处,否则,许多人生的妙趣和智慧会为追逐浮泛躁热的时尚而耗去。(有删改)
1.文中引用李白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描述了哪些独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独处是一种合于人生要义和心灵健康的选择,绝非要遗世独立,或逃离现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引用李白的诗,一方面具体描绘出精神畅游、融情托志的意趣的最高境界——物我融通、相适相谐的境界;另一方面强调唯有独处“宁和晤对”,才能营构出静观默察的情境,获得精神畅游。
2.独处的方式有:只身漫步于郊野;独步户外晤对星月;静坐窗下,沉思渺虑或翻检历史人生的存档;读写。
3.本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排比的修辞全面描述了“读与写”的重要意义;把“读与写”比喻成“情思滋润”和“精神世界的开垦”使得“读与写”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更加形象可感了。
4.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不仅有物质生活的追求,还有精神生活的追求。生活中有遐思,有幻想,有诗意,有趣话,更有理想与浪漫的精灵;要进入一种凝神入定的反观内视与自我对话,要获得精神畅游、融情托志的意趣,这些都是要通过独处来实现的。(意对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