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当下想读或爱读书的人众多。读书活动已成为群众性的社会文化活动中一项重要内容。然而要成为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并非易事。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老的这几句话,道出了读书活动的特点。读书,就是人要将死书读活,读者与活书做朋友,交流对话,从中了解作者所描写、记载的事件和意义,体验作者所传递的思想和感情……进而使自己增加知识、增长智慧,增添快乐和力量,收“开卷有益”之效。
②许多前辈早就悟到了读书的这种奥秘,一再以各种表述提醒读者。茅盾说:“读死书是没有用的,要怎样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去思想才行。”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③在阅读心理过程中,读者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意向交织运行,是将死书读活的关键所在,只有用思想、情感去感知、去理解、去思考,死书才能成为读书人眼中、心中的活人,一位可以与之倾心交谈的忠实朋友。
④阅读是极具个性的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作者和读者均是独特的“这一个”,作者通过书面发出交流信号,读者接收了信号后,经过思考、领悟,其所得可能吻合或基本吻合作者原意,也可能不吻合或基本不吻合作者的原意,有所增补,甚或读者会有超出作者所预想的发现和联想。读者寻找作者的空间自由度是很大的。有修养、有经验的读书人,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比一般读者会有更多的收获。文学作品许多人爱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比之学术等著作留给读者阅读的想象、联想、创造的空间更大。
⑤生命有限,知识无涯。目前图书出版事业空前发达,中外古今旧书新著浩繁,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交际活动俱增,即便是一个迷恋读书的人,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也很有限,面对这种状况,读书人要学会更用心地去挑选对自己身心有益、适用的好书来读。好书,经几代检验、岁月淘汰后的数量还是繁多,一个人一辈子是读不完的。著名学者季羡林说他平生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而像他这样的饱学之士也坦承,在他家藏的大量图书中“我只看过极少极少的一部分” 。读书,读者与书的作者在相互自由地寻求和选择。在博览泛读好书的基础上,再花工夫精读少量。各人有自己的读书需求和志趣意向,对好书的精选,也难免会多有差异。北大教授朱光潜和宗白华,是公认的两位学贯中西的美学大师,他们爱读西方古典哲学、美学经典名著,但偏重的对象却大不一样,朱光潜爱读柏拉图、黑格尔、莱莘的名著;而宗白华则爱读叔本华、康德、尼采和歌德的著作。
⑥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只有会读书的人,将书读活的人,才能尽情享受这无穷无尽的读书之乐。
1.阅读全文,说说怎样才能“将书读活”?
答: _
2.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子“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的含义。
答: _
3.文中说:“阅读是极具个性的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下列几项说法中不能证明的一项是( )
A.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英国谚语
B.既定作品的具体化形态由于读者不同便会不同。甚至同一读者的这次阅读与下次阅读也不同。 ——霍拉勃
C.阅读所有好书好比同历代最出色的人交谈。 ——笛卡尔
D.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萨特
4.第⑤自然段中季羡林的例子与朱光潜、宗白华的例子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
答: _
5.《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了本文,请你说说“五柳先生” 读书是怎么达到这种境界的?
答: _
参考答案:
1.①读者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意向交织运行, ②要有个性的创造性地阅读,
③更用心地去挑选对自己身心有益、适用的好书来读。
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思想、情感去感知、理解、思考,从中了解作者所描写、记载的事件和意义,体验作者所传递的思想和感情。(意对即得2分)
3. C
4.不能调换。因为季羡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人要学会更用心地去挑选对自己身心有益、适用的好书来读。”而朱光潜、宗白华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各人有自己的读书需求和志趣意向,对好书的精选,也难免会多有差异”先论述读书必须挑选,再论述挑选的标准因人而异,这样才符合逻辑。
5. 五柳先生并不拘泥于对文章一字一句的机械理解,而是用自己的思想、情感去读书的,似乎在与作者交流谈话,所以能体验作者所传递的思想和感情,即“会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