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
我说的课文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作者以凝练如诗般的语言描述了1976年1月11日,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长安街,哭别总理灵车的动人局面,抒发了人民群众沉痛哀悼、深切怀念总理的强烈感情。全文虽仅600余字,却字字有情,句句含情,读之令人情不能已,哀恸欲绝。
评:开首即直入主题,分析教材,简洁、明了。但除了课文内容、中心和文章的语言表示特色以外,还应揭示文章的结构,说说课文由几段组成,每一段都讲了什么。因为这里说的不是整篇课文,而是其中的一段。不如此,就难以评价说课者教学内容取舍的恰当与否,也无法将说的内容放到整体的背景上去考虑研讨。
我计划布置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一教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三局部谈谈自身的设想,至于教法、学法都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之中。
先谈的是我对教材第一段的理解。文章开篇的景语描写,不只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更烘托了人们当时的悲哀的心境,好似“天人同哀”。接着,用“挤满”极言人之多,用三个“都”强调人心齐。最后又由“面”到点,推出三个典型性的特写镜头。特别是“焦急、耐心”一对反义词,有力地表示了人们对总理的无比深厚感情。
评:在对整篇教材作了剖析以后,现在又接着解剖所说课时的教学内容,很好。但由于上面说教材时没有说清课文分几段,所以这里突然说“先谈的是教材第一段的理解”,听者会感到惘然。假如能在上面“我计划布置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这句话之后,加上“现在说的是第一课时,这课时准备教学课文的第一段”,听者就会清楚得多了。(但前面自然还得对课文分几段,每段讲什么作出交代)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同学实际,我确定以下五个教学目标:
评:应说清“大纲要求”是什么样的要求;“同学实际”是个什么样的实际。假如太笼统了,“根据大纲要求……同学实际”之类的话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说了,其实也等于没有说,这是希望引起注意的。
1.学会第一段的生字新词。
2.理解句子里含义深刻的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细读课文第一段,体会“等灵车”时的感人局面,激发同学热爱并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4.学习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第一段段意。
5.指导感情朗读。
评:严格地讲,教学目标不能和教材理解、教学程序并列地单独作一块内容,教学目标是教材理解中的一局部。就像教学重点、难点隶属于教材理解一样,所以实际上本说课设计,只有教材理解和教学程序两块内容,这从总体上看,似过于简略了。
其中体会悲哀心情,指导感情朗读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评:用“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这样一句话,将说课由说教材转入说教学过程,转得十分自然、简洁,这反映了说课者良好的说课功底和自如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同学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发生共鸣,基于这点,我以充溢激情的导语,借助画像,哀乐等手段努力营造气氛,将同学带入意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这样做,可以拉近同学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而后布置揭题、审题,用“课题扩充法”说课文主要内容,同学掌握快捷准确。
评:先分析学情,再说根据这个学情打算怎样教,接着说这样教的好处,如此一步步,逻辑严密,是科学的说深思路之一。
第二步,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紧接着,我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并让同学考虑课文记叙了长安街上的哪几个局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一环紧扣一环,使同学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也协助理清了文章脉络。
评:“紧接着”这个词用得好,把第一个教学环节与第二个教学环节紧紧联在一起了。但教学过程只交代了范读课文和让同学边听边考虑问题两个内容,后面的同学书面练习,练习后的反馈、交流,最后的分好段落(这些内容在教学设计中都有),都没说。这就使得教学过程残缺不全。试想,假如按说课中的第二步内容来研讨这个教学环节,那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呢?
第三步,品析赏读,学习第一段。
先布置自学,自学后的检查反馈分两步走:先检查字词,突出“槐”的声,“妻”的形,而词义较浅显,不做逐个讲解,力求省时高效。再是指导同学用多种方法分层,切实培养同学的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加强发散求异的思维训练。
第二环节在同学进入情境后,我紧扣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句,让同学自由鉴赏、品析朗读,同学有充沛的时间阅读,不只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主体作用,而且在说、读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表达、朗读等各种能力。教学时,我始终牵握“敬爱、怀念”情感线,做到“拎一点,带全面”,第一层抓2、3两句体会人多,第4句体会人悲哀。第二层还通过练习题____的____,____地等待周总理灵车的到来,引导同学推敲“焦急和耐心”。重点扶学“老奶奶”一句,放手自学写“青年夫妇”和“少先队员”两句,最后抠挖“……”延伸为“万众一心”,这样的设计,能很好地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梯度和层次。
需要指出的是,指导感情朗读,要在同学懂得怎样读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读,具体实施时我注意形式多变,或评或读,或指读或练读,或齐读或配乐读,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同学的情感,寓教于情的感受中。
古人云:“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我在教学中,始终通过充分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掀起同学情感的波澜,使作者、教者、同学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第三个环节是指导同学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第一段段意,落实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此处还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积极考虑,发散思维,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议论解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一步,对照板书,课堂总结。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牵引同学回顾第一段的学习全过程,总结归纳学法,为下文的学习作迁移准备。
总之,我遵循“教师主导,同学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评:先分析学情,再说根据这个学情打算怎样教,接着说这样教的好处,如此一步步,逻辑严密,是科学的说课思路之一。
这一段教学过程说的内容比一、二两个教学环节具体,在陈说“怎样教”的时候,还能结合说说为什么这样教的理由和好处,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使说课与课堂教学也统一了起来。但我们将说课和与教学设计对照起来,也发现了下列一些问题:
1.教学设计中的课堂教学是按“自学”“反馈自学情况”、“学习第一层”、“学习第二层”、“概括第一段大意”这样的五步进行的,思路清晰,符合教材的思路和同学的学路。说课设计则将课文第一段的教学分成一、二、三三个教学环节进行。这样处置,不但与教学设计不统一,而且听了也不像教学设计那样让人清楚、明了,换句话,也就是说,原本清楚、明了的教学过程,反而被说得有些糊涂了。
2.漏掉了许多重要的内容。如学法的归纳、电教媒体的运用、生动的课堂讨论、相机的板书等等,这样也就使得说课中的课堂教学变得干巴巴的,无法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同时也让人无法认识到某些教学过程,原本所具有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教学设计中的概括第一段大意,是分三步走的,很有层次感和艺术性,而说课时仅只用了“指导同学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第一段段意”一句话。假如我们不看教学设计,光凭说课中的这一句话,就无法分辨出包括在这个训练过程中的设计者的独特匠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