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admin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第一个环节是评读苏格拉底的三处语言。我感觉这三处语言都有它们的智能价值。引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中苏格拉底的话,体会其语言的威严,这是命令;第5自然段中苏格拉底的话是提醒;第6自然段中他的话则是总结和教诲。

       顺势导读第6自然段,毕竟苏格拉底是一位大哲学家,语言很值得咀嚼。这段话中的“肯定”和“未必”就很有意思,而两个“最大的一穗”就更有哲学意味了,很有点“1>0”的意味。学生互相打几个比方,还是比较好懂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解决文后第3题。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就能够解决。我说:这还不行,能联系实际才是真本事。我先举个周星驰成为“喜剧天王”的例子,学生明白了,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李欣越说了作家梦天岚的一个朋友做生意,错过一个好的产品,让别人捡了大便宜。鞠奥说,他姑父原来跟着一个老板干,然后在老板的资助下,一步步起家成为了百万富翁。卢弘说,成龙大哥吃遍了苦头,从跑龙套干起,终于成为国际巨星。我说,大家说得都很好!你们都有什么理想呢?学生们一个个发言:医生、护士、警察、飞行员、海军、教师、考古学家、发明家、服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演员……我大力地鼓掌:很精彩!同学们,你们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学生们明白了,要认真学习好,完成当前的任务,首先“过好眼前”。接着,我们一起朗读关于机遇的名言。

       第三个环节是回读全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课前,我再读这篇课文,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写作为什么就一定要运用华丽的文字呢?《最大的麦穗》这篇文章勇敢地说“不”。我引导学生们再读这篇仅有487字的课文,评价一下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开头非常简洁,直奔主题;第2自然段一笔带过;第6、7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尤其是课文最后一句,很有点画龙点睛的作用。

信息发布者:admin

《最大的麦穗》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读通课文;2、学习字词;3、了解故事主要内容;4、探讨:弟子们为什么没能完成任务?评说一下,苏格拉底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其实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这一课时更多的是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还是教学价值?其实,我倾向于文本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分开,因为阅读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实施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在第一课时中,在确定教学价值时,如果按照我自己分的基础价值、人文价值、训练价值来看的话,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实施的是基础价值,或者就如胡立根老师所说的知识价值。这些语文知识,主要是字词,散见于课文各自然段之中。而《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学生交流自学的成果,很快地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除了知识价值,还有智能价值也就是我想当然称呼的“训练价值”。我引导学生把各部分内容组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常规训练。

       第四个环节是探讨两个问题,这其实是让学生对《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进行一个角度的探究。联系上下文,学生们很容易地就完成了第一个问题。我看重的是第5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因为其中有一个关于小麦的拟人句。特意问学生们,弟子们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学生说,应该是失落、后悔莫及。我问,那么写小麦干吗?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其实这儿也是“学习写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虽然小,但是也具有训练价值。

       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活泼的孩子们故意拿我跟苏格拉底来作比较,你说他说,都是在赞美苏格拉底而“贬低”我。面对如此“火力凶猛”的“群体攻击”,我当然甘拜下风,表示要“痛改前非”,做一个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