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21世纪的希望》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篇说明文,针对这一文体,这一节课的目标我确定为:1、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了解海洋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学习本文当中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表达方法;2、评读: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课后修改草稿。
在导入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复习文后第2题,再一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就是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学习表达方法。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两篇说明文:《神奇的克隆》《埃及的金字塔》。师生一起概括以前学到的几种说明方法: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那么,本文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呢?学生读了全文,回答:运用了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
学习这篇说明文,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有意设疑:这是一篇说明文,但只运用了一种说明方法,那它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教室里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找到了吗?读过一遍,学生们又陷入思考之中。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安静的课堂、思考的课堂才有可能是学习的课堂。三分钟过了,叶雨同学举手了:第二自然段中写大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我说,对呀,这就是本文生动之处、与众不同的地方。
接着,我引导学生扣住“喜怒无常”这个词,细细地读,体会大海的“喜”和“怒”。我说,有没有发现写大海的“怒”也是有层次的?叶旦发现了,原来文中写大海带来的灾难是越来越大。虽说说明文中一般不需要练读,但是这儿可以,我让女生读大海的“喜”,男生读大海的“怒”,体会人们对大海既热爱又敬畏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体会第二自然段中第三句中分号的作用,了解这三个自然段都是围绕“人与海洋的关系就非常密切”这一句来写的。
第二个教学重点是评读学生课前写的《未来的海洋》。男生作品代表是鞠奥,女生作品代表是叶雨,两人的构思有相似之处,都是以海底城市为出发点,展开想象,表现未来人们的生活。不过鞠奥写的很有层次,条理清楚;而叶雨的想象富有童话色彩。两个人的作品如果能够互相补充,就更好了。接着,我让学生对课前的写话进行合作性的修改。
之后,我引导学生学习结尾一段。此时,我补充了“赤潮”这一海洋灾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可怕的现象呢?这是因为人类对大海造成的严重污染。听着我的介绍,学生再读一读课文,明白了保护海洋的重要性。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再拟写一条保护海洋的宣传语。
最后我又一次和学生“读”这一篇课文,一起感受这篇课文的结构严谨和语言的简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