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admin
《夜晚的实验》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我引导学生完成这样几个目标:
       1、了解超声波,探讨双引号的作用。
       2、探讨文后第3题。
       3、交流仿生学的例子。
       4、回顾全文,学习写作。
       在复习斯帕拉捷四次实验的过程之后,我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了“超声波”上。自由读课文,了解蝙蝠发出“超声波”的过程,然后同桌合作,画出示意图。课前,我让学生整理了双引号的几种作用。此时,我从第八自然段中“超声波”上的双引号,引导学生来探讨探讨引号的作用。随后,再扩展到文后第2题中其他两个句子中的双引号。解决课文后的习题,贯彻“编者的意图”,这是我们语文课上必须达成的目标。
       学习最后一节之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来讨论文后第3题: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解决这一题,光靠讨论可不行,还得再一次地去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我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来思考,然后质疑:千百年来,蝙蝠在夜间飞行,这样一个现象应该说已经司空见惯,为什么只有斯帕拉捷一个人能够解开秘密呢?学生明白了,斯帕拉捷不但细心观察,而且善于思考。这正是作为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鞠奥说,说了就去做,不做实验哪能揭开秘密呢?鞠丽君说,他还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达目标决不罢休。
       我故意吊学生胃口:你们知道,人们根据蝙蝠发出超声波发明了什么吗?谁知这帮小子早知道啦:是雷达。我说,现在就有这么一种学科叫仿生学。你们还收集了哪些今生学的例子呢?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接下来,教室里就出现了仿生学“大PK”。一只只小手高举,生怕自己准备的被别人先说了。
       第四个环节是回顾全文,学习写作方法,这是最后一个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我是这样定位的。对照我们这次的习作,我引导学生学习《夜晚的实验》这篇课文中的标点使用,对实验过程清清楚楚地介绍。我特别要求学生,找一找第二至六自然段中斯帕拉捷的心理活动描写。能找到吗?两分钟之后,学生举手了,他们只找到了第二、三、四自然段中的人物心理。我说,除了第四自然段,其他两节用了“斯帕拉捷想”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我说,这就对了。我们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不一定非要用上“我想”之类的词语。
       学生没有注意到第六自然段,这不是斯帕拉捷的心理吗?是吗?不是吗?我肯定地说:“这也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此时此刻,斯帕拉捷一定欣喜若狂,因为他解开了一个前无古人的秘密,怎么会没有成就感呢?”对,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以单独列为一个自然段。同学们若有所思,有思考才有吸收啊!
信息发布者:admin
《夜晚的实验》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根据《夜晚的实验》一课的教学目标清单,第一节课完成第1、2、3、4四个目标:1、自学字词;2、读通课文;3、概括内容;4、理清四次实验的过程。
       第1、2这两个目标是预习目标,已经布置学生课前自学。
       为了扩大检查反馈范围,我安排了两轮朗读,共18名学生参与。在确定检查名单的时候,学生们都非常检查,因为是“开火车”朗读,所以他们都希望我选择自己这一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我对初读课文特别重视,一定要学生们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个目标。由于长时间坚持让学生预习,课上我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学生们已经养成了初读课文的良好习惯。他们遇到了这样的检查,不仅不会怵,还会很积极地要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叶琴朗读第四自然段中“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这一句时,让人感觉怪怪的。我跟着模仿了她的读,学生们都笑了:老师,你这样读下来,还喘得过气来吗?我说,对呀,叶琴,逗号表示停顿呀,你读到这儿的时候稍稍停一下岂不是更好?你再读一遍试试。叶琴重读,果然好多了。
       在卢磊读到第九自然段时,他把“矿藏”的“藏”读成了“zànɡ”,这是个多音字,犯错是难免的,不少同学也没听出卢磊读错了。我特地强调在这个词中“藏”字读“cánɡ”,并让孩子们标上正确的音节。
       检查字词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拿出本子来听写词语:蝙蝠  障碍物   辨别  奥秘  恩惠。这一课的生词不多,但是学生们还是认真地翻出词典,交流着词语的意思。我指点他们,理解有些词语方法要灵活,要学会抓住重点词,比如本课的重点生词是“洞察”,这个词就跟练习3中的“明察秋毫”意思相近。
       对于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我告诉大家,可是有法可循的哟!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找到了第七自然段中“斯帕拉捷的实验,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这一重点句。
       这节课的第4个目标是理清斯帕拉捷四次实验的过程。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并不困难,以往教学这一课,我们不少老师都会根据参考书把这个任务作为教学重点。我认为并不妥当,因此这次就拿到第一课时来解决。
       在这一环节中,我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文中详略得当的写法。交流到第三次实验时,我这样问学生:写第三次实验,为什么只用了一句话,能说得清楚吗?
       大家陷入思考之中,然后不少学生发言了:这儿一笔带过,是略写。
       我追问一句:那么哪儿是详写?学生回答:课文详写了第一次实验。
       为什么四次实验不能都写具体呢?结合我们自己的作文来想一想。噢,学生明白了,只需详写第一次,如果后三次也详写的话,那不就重复了?
       我说,什么叫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中第二至六自然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