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admin
《2、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边读边想,揣摩词句含义:“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品读语句,感受竺可桢对待科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在此基础上,我着重抓住人物对话,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课文的第7—14自然段描写了人物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内容浅显、简洁,理解起来没有很多的困难。因此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尝试给这段文字加上合适的提示语。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在习作中会碰到很多写对话的情景,可是却始终写不好,所以教会学生正确地写出符合人物特点的对话也是我们在课堂上所关注的。在出示人物对话后,请同学认真朗读这段对话,思考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结合人物语言机前文内容,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尝试给这段文字加上提示语。学生在讨论一番后,开始交流:

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自豪)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肯定)地说:“是。

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孩子和竺可桢的对话,感受到两人的喜悦之情。

信息发布者:admin
抓关键词句 悟人物形象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在教学之前,就已经在帖子上和几位朋友进行了一点交流。应该说,交流的东西都是挺重要的,给我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在此谢谢一起交流的朋友。(交流的在前面)

《第一朵杏花》主要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字里行间一览无遗,所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引导分析,是我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找出描写竺可桢爷爷言行的句子,然后采用表演读、生活体验回忆等方式,感受“弯下腰来、习惯地问”等地方留给我们的感受。通过表演读,学生们能感受到竺可桢爷爷的平易近人,认真观察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后面第二段中的“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等语句,通过分角色朗读,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教学本文,讨论充斥着整个课堂,说、思、读等,给整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信息发布者:admin
第一朵杏花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几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象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来理解竺可桢爷爷内心活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然后我问学生:”你觉得家提示语好,还是书上的形式更能体现竺可桢爷爷当时高兴急切的心情?”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有的认为书上的形式好,有的认为加了提示语更直白,各有各的道理,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展开了辩论,把学生分为两组朗读体会,用最直观的方法找到了答案。

信息发布者:admin
《第一朵杏花》反思

      这篇课文的条理很清楚,通过两次看花的事例,反映出竺可桢爷爷对待科学研究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在课堂中,我的教学思路也很清晰,先让学生说说对竺爷爷的总体印象,找出课文中能直接反应竺爷爷有这种精神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然后引导学生从两次看花中,抓住一些词句,具体感受他的认真,一丝不苟。我发现经常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一下子就能找到这些句子和词语,如“又来看花了?”中的“又”,说明他来了不止一次了等等。但有的学生还是找不到,我想这是因为他平时没有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怎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真的是我该好好下功夫的。另外,我觉得对话提示语的补充也是有必要的,揣摩人物的心情,能让学生把对话读的更好,更能走进人物的内心,所以训练不是多余的。
信息发布者:admin
《第一朵杏花》反思

教完《第一朵杏花》,我体会最深刻的是: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句意思最主要的手段。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在教学课文的最后一段时我就运用了这个方法。这是一段竺可桢爷爷不止一次说过的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学生理解有难度,特别是对“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一句中的“估计”和“推断”感到颇为费解。教学时,我没有叫学生去查词典,也没有给他们进行任何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的第一段,读完后,我问:当竺爷爷看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放了花瓣儿,能不能大约估计出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大概时间?他可以怎样推断?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经过讨论得出:他可以根据四朵花开放的不同程度,来猜测哪一朵是今天开的,哪一朵是昨天开的,从而估计出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大概时间。这样,就用不着叫小孩子第二年帮他留心观察,自己也不用再苦苦等上一年才记录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可是,这样做虽然简单省事,却不一定是准确的。所以竺爷爷说“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这样把句子含义与人物的具体做法联系起来,化解了理解的难度,还激发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现在的语文阅读题目中经常出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一类型的题目,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做足工夫,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能在考试时拿到分数。

信息发布者:admin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本课的学习,以读贯穿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初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细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学生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第二段,着重指导读好对话。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分清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并结合语言及前文内容,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然后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等词语,感受竺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感受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