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狄老师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她怀揣一颗童真之心走进课堂,披文入情,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姥姥与“我”的情感世界。
不论是课堂上的整体阅读,还是个体阅读,凡是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都应该是有选择的。这里的选择既有阅读内容的选择,也有阅读方法的选择。比如今天这节课,题目是《姥姥的剪纸》,文本所包含的意蕴应该是丰富广泛的,如果要想深入阅读就意味着阅读的选择。这节课中狄老师的取舍是精当的,由剪纸作品导入课文,再由两幅图导入句子的学习。适当的取舍,为过程的学习留下机会。其中教学中有几个片段老师处理得非常好。一处是“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老师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去感悟。在感悟时能按抓住一个“拴”,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说体会,指导朗读。一处是最后一部分,老师让学生先体会姥姥对我的爱,再体会我对姥姥的爱,老师做得非常有层次,选择深入阅读的重点恰当,有效地促进了阅读的深入,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是在指导朗读上面还有一点欠缺,这些重点指导的朗读内容,从课堂上看,学生读得较好,不过是从一开始就读得较好,看不到学生朗读进步的过程。
一堂课要关注重点、难点,把握住“节点”。在把握住 “节点”的时候,不能忘了整体。比如“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一句话的理解,由于,理解时,出示的句子是“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这一部分,所以学生理解时,“总剪”,给人的感觉是姥姥剪的时间多。其实联系上下文,关注整体的话,是因为姥姥总剪“喜鹊登枝”图,手就有准头了。再比如“一头老牛牵着一只小兔”图,理解的时候老师很深入,但老师更多关注了姥姥对晚辈的思念,有点伤感。但如果关注一下整体,会发现其实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是活泼的、高兴的、明朗的。如果我们把片断孤立起来,或者用成人化的感觉去理解文本,是容易产生一点“伤感”,一点“悲情”的。
这堂课中,我觉得对细节处还可以磨得更精细点,我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成熟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