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香草
听了朱老师执教的《鲸》一课,感触颇多。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众观刘老师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文特点,渗透学科素养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记:语文课是姓“语”的。刘老师在教学过程,既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没有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从而把它上成一节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写小标题、写批注,个性朗读增强学生对鲸的感性认识;通过写名片的特殊形式使书面语言得以内化,以此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意自己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个性朗读,体现学科特色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外化理解。感情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而这种“个性”又不能“放任自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比如在让学生读出鲸很大这一特点时,刘老师力求做到不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要他们自己读,通过点评,引导学生把鲸的大通读朗读展现出来。还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读中体悟。刘老师还在朗读指导中教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方法。学生在读中一遍遍的感受鲸的大,也一遍遍感受运用说明方法的效果,对感受着语言文字的魅力。虽然有些孩子读得让我们这些大人听来觉得不敢恭维,但这不就是一种科学态度的体现吗?
三、读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在这堂课中,刘老师在预设中,多处精心点化,想不着痕迹的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通过鼓励巩固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操练,知道怎样自主学习生字;通过引导语告诉学生怎样写小标题;通过示范,掌握写批注等等。着力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语文的本领。
四、读写结合,重视基础训练
这节课中,刘老师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就是以自传的形式向大家介绍鲸,这样既完成了对2至7自然段的复述,又能对常用的说明方法复习,还能完成课后习题:鲸的自述。在本课的教学中,刘老师本着一种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态度,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把课堂变成“学堂”,使师生成为学习的伙伴,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起研究学问。这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渗透吧。
应该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刘老师并没有故意“讨好”科学教育而把语文课与其进行生硬地捆绑。我觉得,语文课堂上其实时时处处都在体现着科学教育,而我们的实验就是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整合,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科学的气息,更具有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