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是鲁教版第九册第九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人家的九岁男孩机智巧妙应答他人的故事,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存在不小的困难。所以,遵循课标要求和学情所需,本课教学设计以情趣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及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以读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节奏韵律;以悟为根本,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一、 巧妙导入,解题激趣。
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用齐读古代名言来导入,让学生先对文言有一个直观印象,再引到文言文,就运用了孔子“温故而知新”的理念。理解“氏、之”的意思,再扩词理顺课题意思,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理解文言的方法,而鼓励学生用文言形式介绍自己,更是通过学以致用,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致,活跃课堂氛围。
二、 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是一个重点。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读起来有困难,所以让学生在初读基础上感受教师的范读,领悟朗读文言文的技巧。为避免枯燥,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尤其是用古筝曲做背景音乐,可以烘托出浓厚的古典氛围,帮助学生入境入境地朗读。朗读过程鼓励学生互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取长补短。
三、 合作探究,理解文意。
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如参照注释、联系上下文。在学习文言文之初,学生会有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学生提出疑惑的地方,然后小组合作对问题进行梳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体会。这是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四、 品读语言,熟读成诵。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在学生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先引领学生找到全文的文眼“甚聪惠”,再围绕这一点展开交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人体会,形成“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在思考、倾听、品读中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再趁热打铁背诵课文,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五、 迁移拓展,学以致用。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强化语文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在这一环节,利用课件,先将孔君平的姓换成李、何、罗、黄等,让学生动脑为杨氏子应答。再出示罗斯福妙答朋友的故事,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妙处。还让学生编写爱护草坪的精妙标语。通过这些迁移拓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语言训练。
六、 课后作业,延伸提高。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听说读写相结合,所以我让学生练笔,想象杨氏之子说的话会使孔君平有什么反应?设想一下当时孔君平的表情、动作、语言,写一段精妙的语言。这份作业抓住教学契机,不仅降低的写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写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扩大阅读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要求,提倡“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所以我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丰富阅读积累的同时,进一步练习巩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目标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教学规律。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包括: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这些都可直接作为本节课的目标导向。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鲁教版第九册第九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人家的九岁男孩机智巧妙应答他人的故事,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又安排在以“语言的艺术”为主题的第三组教材中,这样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初中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二是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常用方法。三是使学生感受中国五千年的语言魅力,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学情分析:
学生虽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但这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对本文的理解存在不小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逐句理解意思作为教学重点来突破。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看待事物的主观性很强,会因个人喜好决定学习兴趣度,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地展示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将课文读正确;引领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和韵味,体会孩子应答之妙,并在实践中迁移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喜爱中国独特的文言文的韵味。激发学生积累精妙语言、学习表达的欲望。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读课文,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
评价设计:
1、导入课题时,主要考察能否给学生带来新鲜和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消减畏难情绪,增强学习信心。
2、朗读训练时,考察能否通过朗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理解文章内容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掌握并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4、体会人物语言妙处时,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5、进行迁移拓展时,应着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妙处的探究及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解题激趣。(预设时间约4分钟)
1、课件出示学生四年级积累过的几句古代名言,生齐读。师趁机介绍文言及文言文;再引到课题《杨氏之子》(板书课题,生齐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课题。重点了解“氏、之”的意思。
3、鼓励学生用文言形式介绍自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用齐读古代名言来导入,让学生对文言有一个直观印象,这也是运用了孔子“温故而知新”的理念。理解课题意思,是要让学生初步感受理解文言的方法,而鼓励学生用文言形式介绍自己,更是通过学以致用,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致,活跃课堂氛围。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预设时间约8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2、抽生读,借机纠正字音,指导“乃、曰”的书写。
3、指导朗读的停顿,师配乐范读,生再体会自由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4、抽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是一个重点。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读起来有困难,所以让学生在初读基础上感受教师的范读,领悟朗读文言文的技巧。为避免枯燥,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并鼓励生生互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取长补短。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意。(预设时间约8分钟)
1、小组合作,参照注释,联系上下文,逐句理解文章意思。
2、学生提出疑问,大家探讨解答,师适当点拨。
3、学生将故事意思连起来表达。
设计意图:
文言文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在这一环节要体现学法指导,如参照注释、联系上下文、多读等。而在理解文言文之初,学生会有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好时机,鼓励学生提出疑惑,然后小组合作对问题进行探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四、品读语言,熟读成诵。(预设时间约12分钟)
1、学生交流杨氏子的特点——甚聪惠。
2、围绕杨氏子的甚聪惠展开交流,并利用品读加深理解。
预设:
⑴孩子会听,能听出言外之意。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氏子能明白这是拿他的姓和杨梅同为杨字开玩笑。
⑵孩子会说,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杨氏子也以孔君平的姓做文章,来回敬他。
⑶孩子思维敏捷。“儿应声答曰……”——孩子马上回答,可见杨氏子反应之快。
⑷语气委婉,有礼貌。“未闻”二字使语气委婉,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做到有礼有节。
另外从“为设果”、“夫子”等处也可见杨氏子懂礼貌。
3、学生概括人物语言特点。
4、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在学生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先引领学生找到全文的文眼“甚聪惠”,再围绕这一点交流人物特点及语言妙处。这一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人体会,形成“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在思考、倾听、品读中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再趁热打铁背诵课文,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五、迁移拓展,学以致用。(预设时间约7分钟)
1、将孔君平的姓换成李、何、罗、黄等,学生动脑为杨氏子应答。
2、出示罗斯福妙答朋友的故事,学生体会语言的妙处。
3、学生思考,编写爱护草坪的精妙标语。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我设了迁移拓展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语言训练。
六、课后作业,延伸提高。(预设时间约1分钟)
1、杨氏之子说的话会使孔君平有什么反应?想像一下当时孔君平的表情、动作、语言,写一段精妙的语言。
2、师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中关于语言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听说读写相结合,所以我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练笔,不仅激发了学生写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扩大阅读面、培养语感的要求,所以我推荐学生拓展阅读《世说新语》,使学生在丰富阅读积累的同时,练习巩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书设计:
9杨氏之子
甚聪惠 文言文
会听 看注释
反应快 联系上下文
会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