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香草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的挖掘了38小时以后,成功救出了14个孩子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本文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本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的原则,本着“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的理念,在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想象中悟形,回味中悟神,在听、想、说、读中落实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思想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运用看、听、想、说、读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重点:
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思想与心灵碰撞和交汇的过程,因此,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的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象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的吸引住。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我向孩子们出示了人们最关注的来自四川灾区的最新的报道,当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呈现在孩子的面前时,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让他们十分清楚的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这也为学生深刻的理解父与子的了解起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继而,我又播放了一段地震后废墟的录像。这里到处是一片狼籍的景像,房屋倒塌了,道路断裂了,火光烟雾笼罩着整个城市,这里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再加上音乐的渲染,使人的心一下子紧张起来,虽然课文中没有刻意去渲染灾难的可怕场面,但是此时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这种灾难的背景的衬托之下,依托文字的传形、传神的特点,学生很容易从中感受到父亲那了不起的、高大伟岸的形象。这比传统教学中完全依靠教师通过文字的讲解,让学生更愿意接受,也更容易理解。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读书,读书是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教材的最好的方法。有人说:“汉字有形象,有颜色,有气味。走进汉字,就走进了连绵的画廊,那人、那物、那情,可观、可闻、可触。”在这节课教学中,为凸显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我把两个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和“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的一起。”制成幻灯片。前一个句子引导学生结合联想,每理解一层意思,就进行一次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得一次比一次深沉,父亲大山一样的形象在朗读中不断的明朗化。后一个句子,主要是采取引读,引导学生回应课文中感人的场景描写,如: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想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当别的孩子惊慌失措、放声痛哭时,能让阿曼达如此沉着、镇定的就是这句话————
……
这样反反复复的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而充分的发挥了语言的魅力,再加上音乐的配合,这些语言成了富有生命的精灵,孩子们的心被这种忘却时间、忘却自己的伟大父爱震撼了,被儿子对父亲的信任的和同学的责任感,以及面对危险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与无私震撼了,在同学们激情昂扬的朗读中成功的突破了教学难点。体会到了一句爱的诺言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然而,此时我们正经历着四川省汶川县里氏8级大地震的自然灾害,举国上下万分悲痛的同时,也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了让灾区的同胞早日重建家园而奉献着自己的一片爱心,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了灾区人民莫大的关心与支持。我觉得这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爱他人教育的最佳契机,为此,通过网络向孩子展示了我们中国人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与人民之间的鱼水之情,感受到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好品德。使孩子们接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中国人更了不起,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使学生能够感悟到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只要有爱就会有希望,学生在情感上又得到了一次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