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说教材:
1、《满山的灯笼火把》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故事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的外婆家时,一天在风雨中坠入田边的土井后,经过挣扎和等待后,最后被乡村们救起的感人故事。文章褒扬了作者遇事善于动脑思考及勇敢的品质,说明了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别人无私的帮助。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是一篇优秀的记事文章。
2.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清文章的两条线索,找动词---经历线;体会心情变化---情感线,指导学生抓住一个“情”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3.根据课文的内容,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
(1)品味课文语言,引领学生得到成长的启示。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我将选用以下教法:采用创设情景法,以读促悟法。
三、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我引导学生采用如下一些学习方法:采用“读、找、想、议、悟、说”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四、 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引出新知。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使学生以较快的速度投入到本课学习中去,这样的导入虽然简单,但是十分有效。学生通过预习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就不再安排学习的时间。体现了追求高效课堂的理念。
(二)创设情境,抓住主线。新的语文学习理念要求我们,课文不应该逐句逐段地讲,应该抓住主要的线索,贯穿全篇课文来理解。所以我首先伴着风雨交加的场景引读,把学生带进小男孩坠入井口的画面中,然后直奔重点,让学生默读课文2-5自然段,找有关小男孩坠入井口后有关表现的动词---经历线。这样既创设了情境,又抓住了文章的线索。
(三)以读促悟,体会心情
文中共描写了两个重要的场景即分成两部分:一是描写小作者落入井后的表现;二是描写乡亲们持着火把找小作者的景象。
1.文中的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通过让学生交流的方式,指名站起来分段读,接着老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练读,最后汇报读书情况。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抓住一条情感线来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变化(恐惧---冷静---坚持---坚信)。此外我还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遇到危险时要冷静,要多动脑筋想一想。为了给下文做铺垫,我还适时提出两个问题:当小男孩坠入田边的土井,自救不成功时,他凭什么相信亲人一定会来救他?当小男孩在满怀信心,苦苦等待亲人来援救时,家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这样设计学生的朗读水平不仅会有一定层次的提高,而且在感悟的基础上会将课文读得很到位。能够检验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孩子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想象能力的培养。接着我要进行过渡:孩子的险恶处境牵动着外婆的心,牵动着亲人的心,牵动着全村人的心。突然孩子听到了—— 看到了——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课文的第二部分。
2. 课文中第二个重要场景就是人们来救援的情景。首先我指名读后,让学生说小男孩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然后配着《父老乡亲》的音乐,让学生举着火把呼喊着模拟救援场景。这样设计,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对 “急切渴望听到”, “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亲人之间的担心,关怀和疼爱感受得淋漓尽致,对“泪如泉涌”,“眼泪是热的”的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对“一线”、“一片”、“一大片”、“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由远到近,由少到多的壮观场面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课文的重难点也得到了解决。
3、最后,在学生激情高昂的时候,我又给学生精心设计了小练笔:同学们,假如你是获救的小男孩,你会对乡亲们说些什么?请你拿起笔给父老乡亲写一封感谢信,最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配乐《爱在人间》)这样设计既让学生回顾了课文,又升华了他们的感情,同时他们从文中得到的启示也蕴含其中,还培养了学生的习作习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然后我顺势总结,课下让学生读一读歌颂人间真情的好文章,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够全面而简洁的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我的这篇课文的板书就遵循:简、准的原则,清晰直观得把贯穿全文的两条线显示了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