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生动叙述了“我”随着欢迎队伍在启德机场等待江主席的到来,并给江主席献花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国家领袖的衷心爱戴,以及在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香港同胞的无比激动和欣喜。全文叙事清楚,首尾呼应,以情动人。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此文是在香港回归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写的,而我们的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却比较模糊,因此,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特定历史,体会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课文;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秩序井然”、“满面春风”造句,能按照提供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2、过程与方法: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我”及全香港同胞在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自豪、喜悦、激动的心情,继而通过查阅、搜集、整理有关“七子之歌”、“回归祖国”等有关资料,深入体会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丰盈情感,感受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戴国家领袖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了解祖国的特定历史,体会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我”及全香港同胞在香港回归之时的自豪感以及给江主席献花时的幸福感。而对于98年后才出生的学生,对97年的香港回归是遥远、陌生的,对这段历史也是模糊的,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理解第九自然段的反问句及第十自然段中的打比方的句子,深切感受香港人民的欣喜和幸福,体会祖国统一的意义,就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香港同胞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及回归祖国的幸福感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解,以读促悟,以读促情,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香港同胞在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的激动、喜悦、自豪的情感。
其次,我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反问句和打比方句子,启发学生思维,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过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再次,我将对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交流,解读历史,对文本进行“深度”研究,体会雪洗百年耻辱、期盼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
三、说教学
㈠初入文本
1、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直奔题目,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精华,所以课伊始,我直接板书课题《我给江主席献花》,要求学生拿出手与我一起书写,以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齐读题目,问学生:课题中的“我”是谁呢?引导学生了解“我”是一名香港中学生;“江主席”又是谁?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话来说,即“国家元首”,学生理解这个词。继而抛出一个问题:一名香港中学生为什么会给自己的国家元首献花呢?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2、朗读课文是初入文本最好的办法,通过与文本的语言接触,读出内容。俗话说:“不读熟课文不开讲。”我先让学生自由读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然后出示几个长句,指生朗读。(“兴高采烈的人们手拿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秩序井然地等待着中央代表团的到来。”“我捧着准备献给江主席的鲜花,又是兴奋,又是激动,竟顾不得擦一下脸上的雨水。”“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人,首次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怎能不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呢?”“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这几个句子是这篇课文的关键句,通过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再读课文,按照课后第四题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紧扣开始的问题——一名香港中学生为什么会给自己的国家元首献花呢,找出词眼,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成“回归”“首次迎接”这两个词,理解这两个词,让学生明白献花的意义。
过渡:为什么香港要“回归”,为什么是“首次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这里有一段令中国人难忘的历史。
㈡走出文本
遵循着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拓展和丰富教学资源,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搜集资料的任务,我也关注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做成课件。随着阅读的丰富,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教师补充,课件出示文字:1840年鸦片战争一开始,香港就逐步被英国政府蚕食,最后,到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和新界,租期99年。香港人民就一直生活在英国的统治之下,失去了和祖国大陆亲人的联系,失去了和祖国通商、通航的权利。接着问学生:听了这些资料的介绍,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及时捕捉学生的内心感受。
2、阅读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之“香港”。在学生了解了香港被英国殖民的历史后,教师相机揭示《七子之歌》中的“香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淘,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再问学生:读后有什么感受呢?
过渡: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自己的国家元首终于来到了我们自己的香港!
㈢深悟文本
1、这一天是哪一天呢?引导学生学习首尾,体会呼应的作用。师小结:小作者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是她代表香港二百多万青少年,向我们国家的领袖江主席献花的日子,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2、从哪里可以看出小作者是最幸福的呢?找到一个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一个词,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把课文读薄,读出字眼来。“热泪”一词就进入了学生的眼睛里。文中一共出现两次“热泪”,一次是“热泪直流”,一次是“热泪盈眶”。问学生:什么叫“热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老师的补充,明白“热泪”就是因十分激动、兴奋而流的泪,是动情的眼泪。继续问:小作者为什么“热泪直流”“热泪盈眶”?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环节,让学生探究热泪直流、热泪盈眶的原因,对深悟文本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⑴原因一: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人,首次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怎能不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呢?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反问句:先改成陈述句读一读,学生明白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香港人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再指多名学生读一读反问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你听出了什么?反复地问学生,加强语气,让学生明白反问句就是语气更强了,更能表现香港人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指导朗读反问句,教师再强调小作者怎么不热泪直流呢?
原因二: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引导学生理解打比方的句子:“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暗指谁?(暗指被英国人占领、统治百年的香港)“母亲的怀抱”又暗指谁呢?(暗指祖国这个大家庭)“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隐喻什么?(隐喻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一股暖流流遍全身”,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感受到这是幸福,这是欣喜,这是激动,更是为祖国统一的一种动情。读出这种感觉,指导学生朗读句子。教师强调:香港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作为香港青少年,小作者怎么不热泪盈眶呢?
过渡:千千万万的香港人,像小作者一样,在“回归”的大喜日子里,欣喜若狂,激动万分。
4、录像展示香港回归的情景,特写镜头——一个个手拿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同胞,让学生再次感受香港同胞无比激动和欣喜的心情。
㈣拓展文本
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该把握住“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立足于文本提供的情景,有机整合教学资源,方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只有基于文本,进入教材,把握主旨,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深化、加厚,才能生成语文教学的精彩,展示语文独特的魅力。因此,在深悟文本之后,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拓展,力求把书读“厚”。
1、《东方之珠》的歌声响起,师动情谈话:这一天终于来到了,香港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洗刷了百年的耻辱,作为香港人,是多么的幸福、激动、自豪呀!
2、再读《七子之歌》之“香港”篇。
3、两年后的1999年2月20日,既香港回归祖国之后,我国政府又从葡萄牙手中收回了澳门的主权,血洗了百年的耻辱。(听《澳门回归之歌》)
4、中国还有一位游子在海外游荡,那就是——台湾。(出示《七子之歌》之“台湾”篇: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所有的台湾同胞,都盼望着回归祖国,因为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
5、《我的中国心》音乐响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