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香草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长城》。我将从教材、教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长城》是本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现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情感目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方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声音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基本掌握“读——悟——品”三步学习方法。
三、说过程
现在,我重点介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首先是:
(一) 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课始,我让学生观看长城的视频,让学生先从感性上了解长城,进而引出作者对长城的赞美:“这样气白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然后针对这一中心句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入文。这一设计,激发学生探究长城文化的兴趣。为本节课打下情感和价值取向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长城的初步印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读,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3、在学生汇报中理清课文思路
(三)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长城远景”教学
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我准备一幅长城远景图。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长城像一条长龙的特点,并借助图画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而对于数字“一万三千多里”,我用具体的实例:二十年前,有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次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2、“长城近景”教学
学习长城的近景,在结合图片了解了“垛子”等以及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之后,我设计一个让学生动手画长城示意图的环节,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古代劳动者的智慧。这样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联想”教学
俗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作者的联想这部分教学中,先让学生放开读,读到动情之处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你感触最深”的形式汇报。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学生会用自己的体重来比较。“多少”“才”等词语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汇报完后,播放一段教学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尽情地展开想象,学生可能会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可能会想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或者“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等。此时,学生通过交流,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鸣,便产生了朗读的欲望。于是,我尝试着将这部分内容改写成分行的形式,配上音乐,让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来读。老师适当地评价和鼓励,学生的情感便自然与文本融为一体了。这样,信息技术与教学获得了很好整合。
4、陶冶情操
文章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抓住气魄雄伟引导学生读出自豪和骄傲之情。我设计读各国总统的题词来结束教学,并以“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来作为下课的结束语,这样做,首尾呼应,结构精致。
(四)拓展延伸,提升感情
课堂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是情感还在延续。我设计了选做题:
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