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课文着重写越王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
本文分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明白“有志者事竟成 ”的道理。
3、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的兴趣,积累知识。
重点难点
深刻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以问导思,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及媒体使用
本节课教学主要引导学生从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的关系入手,突破文章重难点,越王勾践所受屈辱以及他怎样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从而理解卧薪尝胆的内涵所在。
下面我就教学中几处多媒体的使用作简单阐述:
一、 识“奴”、“仆”
通过古今字体对比,让学生对奴、仆两个字有深刻理解,从而体会到越王勾践在吴国的地位。
当学生从一、二段中明白了吴王和越王原来是敌对关系,后来变成了主仆关系时,我紧接着问:“你们见过奴仆吗?”,让学生说说看,学生只是说到:给别人做事的,侍候别人的,像我们现在的保姆,电视里那些服侍当官的下人、王宫里的太监……,可见,学生只是肤浅之见,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奴仆”的实质,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古代“奴”和“仆”两个字,和今字对比,并配以解释。
这是站着的一个人,这个人见到人都要低着头,两只手交叉在身前,这是古代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很听话,很善良,但日子并不好过。这是男人的一只大手,这只手一把抓住女人的头发,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在古代社会是什么?这个字就是“奴仆”的“奴”。
再看一个人,这个人腰弯得更厉害,头上戴着很重的刑具,让人一看,就知道他要么是罪犯,要么是战俘,这种人屁股后面还要插根毛,什么东西才插根毛?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心里会有什么感受?(难受,生不如死),光这样还不算,还要让你干非常重的体力活,这样的男人在古代叫什么?在古代这样的女人加上这样的男人叫什么?(奴仆),奴仆在古代不被人当人看,当畜牲。
这样学生充分认识到原来奴仆是这样没有尊严、没有社会地位,受尽屈辱的人,更深刻认识到越王当奴仆只是万般无奈,为了将来国家能够振兴,为了将来报仇雪恨,他只好委曲求全去当奴仆。
二、 了解“舂米”、“推磨”
当学到第三段,勾践夫妇来到吴国,为吴国干活时,渗及到“舂米推磨”这个词,舂米用的石臼,离学生生活较遥远,此时借助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舂米、推磨都是体力活儿,推磨而且连驴都不愿干。
“舂米”:石头里面凿出一个凹进去的地方,然后在这里面撒上稻谷,人们用两只手拿个棒,在里面不停地捣,一捣,这稻谷就成了米,这个过程就叫“舂米”。这是力气活,一般像我们这样的孩子舂米是没有力气的,必须力气大的才行。
“推磨”:磨,见过吗?老师小时候也推过磨,大磨盘需要几个人配合才能工作,一个人负责舀米,一个人或好几个人推,才能推得动,因为人干这个活太累了,所以就让驴干,可是驴也不愿意,人们就用一块布蒙上驴的眼睛,它才肯不停地走,吴王让驴都不愿干的活让谁干?这对越王来说真是(屈辱、耻辱、侮辱、欺辱……),总之是各种各样的辱。
“舂米”、“推磨”都是古代人民的体力劳动方式,越王作为一国之君,在吴国却干这些苦力活,真是让他受尽了屈辱。
三、配乐朗读
他们是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越王融入故事情节,配乐朗读,用心朗读,用心体会。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的确,音乐是一种具有极强抒情才能的艺术形式,在课堂中选用与教材内容和谐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往往能渲染气氛,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情感服务。
四、理解“卧薪尝胆”
光这样睡柴草,尝苦胆,下田耕种就叫卧薪尝胆?(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从而让学生理解到“卧薪尝胆”的内涵
五、对联
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的经典战例,勾践的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是支撑着古老民族脊柱的伟大而永恒的精神。古人将卧薪尝胆的精神蕴含在这幅对联里: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蒲松龄
上联是一个历史故事:卧薪尝胆;下联也是一个历史故事:破釜沉舟,老师建议大家回家后查阅历史书,有电脑的同学可以上网查阅。链接到 上下五千年
教学效果
兴趣的“发生器”
积极思维的“推动器”
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