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融古今之美于一体。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就是这样一篇典型的文包诗。
课文题目源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这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以这句为题,让人顿感浓浓的思乡情扑面而来。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优美流畅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用词自然而凝练。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英英学古诗》、《咏华山》等文包诗,对这种形式的教材和诗文对照的教学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对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已经接触过,但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却不清楚。所以本课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难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实现心灵体验,感受诗人“独在异乡”行孤影单的寂寞和“每逢佳节”愈发浓郁的乡愁。
因而我确立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不同方式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和现代汉语的双重魅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教学中围绕诗眼,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每逢佳节”王维又思念起了什么?以此来“牵动”全文,作为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
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 “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因此在体悟诗情的过程中,我着重做了以下几点:
1、对比
以十五岁的孩子多么希望与王维只能形成对比,渴求与现实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从而理解王维内心的凄楚。
以欢景衬悲情,更显得凄楚异常,感人致深。所以,第二自然段中通过品读重阳节的欢乐场面和王维的内心孤独,感受到强烈的对比,从而真正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的深刻内涵。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2、抓词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抓住两个具体数字,“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演一演“扶老携幼”,换一换“兴高采烈”感受重阳佳节的喜气洋洋;通过板图示意理解“天各一方”;通过引读理解“思绪万千”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品词是为了析句,析句是为了悟情。
3、想象
为了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我创设情境:王维独在异乡,高兴时只能……伤心时只能……生病时只能……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听老师读课文,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从而读好王维想像与兄弟们欢聚的句子。家乡的兄弟会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4、朗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让学生反复的朗读,并不断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在课上我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反复朗读,把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如通过一组“词串”的总结、诵读,使学生能很快走入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他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再读出文字的温度。再如,诵读古诗时,创设不同的场景,让学生以王维的身份吟诵。朗读不再是机械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学生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最后从古诗入手,再回到古诗结束,首尾呼应。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增加语言积累,丰富课外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