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会变色的报春花》让我们伴随着第一朵红色报春花的绽放,看到了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达尔文。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一种理念,那就是要学会拥有自己的思想,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这也是本单元的主旨。
初见课文时,一看题目,就感觉这是一篇吸引人的小故事。细细品读之后发现文章语言朴实、对话较多,从人物的对话行为中体现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特点。第一部分写到了小达尔文想让花变颜色,但是爸爸不赞同。第二部分写到了小达尔文给爸爸送上了第一朵红色的报春花。最后点到了达尔文长大后成为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好奇是知识的萌芽”,有了好奇才有学习的动力。
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达尔文是怎样让报春花变成红色的,说一说自己的奇思妙想。
3、感受小达尔文的敢想、敢说、敢做,并从中受到启迪,学习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转型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会表现出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什么事情都想亲自试一试。
所以在教学时,我采取看图猜谜激起学生兴趣,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这节课,我和学生一起阅读、学习、对话,激起学生真实的思维历程,启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求真知,以此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过程分析:
围绕以上教学分析,我设计如下课堂结构:猜谜激趣——质疑导向——整体感知——探究体验——拓展延伸。
(一)猜谜激趣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导入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而以趣激学是学习的有效手段。一上课,我先展示一幅美丽的报春花图画。
“同学们,你们见过报春花吗?谁能说一说,你见过的报春花是什么颜色的?”
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发言。
这时,我指出:“你们见过的报春花和老师展示的一样,是黄、白两种颜色的。可是,你们见过这样的报春花吗?”我把纸片揭去,露出红色的报春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会变色的报春花》。”
板书课题。
(二)质疑导向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文章题目发人深省,因此,我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是谁让报春花改变了颜色?报春花究竟变成了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变色呢?它是怎样变色的呀?这也正是课文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更有目的的去读。这一环节,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向思维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有了这么多问题,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走进课文,看一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马上为他们播放课件,展现故事,并提出要求: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一同走进故事中去看一看吧。
看完之后,请孩子们谈一谈,都知道了什么。
带着问题看故事,培养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请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四)探究体验
这时,我适时引出中心议题: 小达尔文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怎么会想到将报春花变色呢。使教学进入探究体验阶段。
“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然后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相关句子,把学习的自主权和乐趣还给学生。而在书上做批注,又培养了孩子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合作学习必须以充分的自主为前提,因此在学生都已画出语句并有了感悟之后,我要求他们与同桌合作,交换看法,这样不但加深拓宽了个人的理解,而且还借机培养了说和听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感受会是多种多样的。这时,我就作为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和孩子一起研读文本,感悟精神。
小达尔文能从报春花单调的颜色上产生美好的想法,并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感悟这种精神并从中受到启迪,应当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我从两方面突破。
1、抓文本,悟重点。
文章语言朴实,对话较多,从人物的对话行为中体现人物的形象,是本文的特点。
比如出示这几个句子。
小达尔文的父亲十分喜爱花草。他精心整理着柔软的花枝,拔掉刚刚冒尖的杂草。小达尔文跟在身边,问这问那。
“爸爸,报春花就只有黄的和白的两种吗?”
“对。”爸爸的回答很简单,也很肯定。
“要是红的、黄的、蓝的、白的、黑的都有该有多好哇!”
“能,我看准能!”小达尔文像是满有把握,他跑到花棚里拿来一把喷水壶,“爸爸,办法就在这里,要它开红花,就浇红水;要它开蓝花,就浇蓝水……”
我紧紧抓住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引导学生:
爸爸在整理花草的时候,小达尔文在做些什么?他为什么会问这问那?
小达尔文希望花是什么样子的呢?
爸爸这么喜爱花草,为什么都没有这样的疑问呢?
在爸爸的否定中,小达尔文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孩子们感受到正是由于小达尔文动脑筋,大胆想象,才能从别人视为平常的事情中发现问题,正由于他的勇于实践,这才有了红色报春花的诞生。我在孩子们的回答中,一一板书。
小 敢想 善于发现
达
敢说 勇于实践
尔
敢做 敢于创新
文
在这一环节中,我还十分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比如强调句子中的感叹号和问号的作用,指名读一读。通过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体会小达尔文在有新想法时的激动心情。并采用教师范读、同桌互读、配乐分角色朗读等形式,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小达尔文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
2、抓体验,悟难点。
在合作探究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读第九自然段,并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五个阶段-----学习升华,教学时,我从以下方面引导:
爸爸制止小达尔文“花怎么能改变颜色呢!小孩子敢想敢说不是坏事,但也不能为所欲为,更不能乱来。"
听到这样的话,小达尔文是怎样做的?
生活中,你听到过这样的话吗?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过“生活教育”的理论。其中,生活即教育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他指出,教育要以生活为源,要用生活来教育。
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上给足学生时间,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在谈到自己的想法遭到家长的反对与不理解时,问道“当时,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如果学生也像达尔文一样,不甘心,勇于实践,我会马上追问“事成之后,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当时,你感觉自己棒不棒?”这样,那些没有亲自实践的学生,会为自己的放弃而懊悔。
我还特别注意自己的评价,及时中肯。对敢想、敢做、勇于实践的孩子及时给予肯定与称赞。对那些没有没有坚持,进行尝试的同学,流露惋惜之情后及时鼓励,提出希望。
(五)拓展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本节课后,我有针对性地留下拓展作业,1、你有哪些奇思妙想,能动手操作的,回家要实践一下,看看花究竟能不能改变颜色。2、课下阅读达尔文的其他小故事,写一写“我眼中的达尔文。”
这样,就使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不断扩大了语文学习的视
野。
在第三课时中,举办奇思妙想展示会,把作业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会变色的报春花》告诉我: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不让他们背着沉沉的包袱前行,使他们学得愉快而有兴趣,这应该是教育追求的目标,鼓励他们敢想敢做才是真正的课堂,真正的教育。
板书设计:
会变色的报春花
达 敢想 善于发现
尔 敢说 勇于实践
文 敢做 敢于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