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香草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敕勒歌》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简析教材
《敕勒歌》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敕勒人唱的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表达了敕勒族牧民对自己的家乡及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无比思念的深情。这首诗气势雄浑,画面开阔,寥寥几笔就把草原美丽的景色勾勒了出来,让人读了如临其境。诗中运用巧妙的比喻,叠字双声,读起来音韵铿锵,朗朗上口,使人意气昂扬,精神振奋,在粗犷中显出壮丽。
<二>教学目标
《敕勒歌》是本期的第三首古诗,基于中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多是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诗中的形象,体会情感。我把本课时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4个生字,辨别多音字“似”、“笼”,知道诗中“见”同“现”。
2、能力目标:理解诗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感受草原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古诗字数较少,想象空间大。三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因此,我把教学重难点设定为: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理解古诗,体会意象存在一定的难度,我采用了朗读指导法、“扶放”结合教学法、补充资料法等引导学生学习。
三、说学法
课文的生字少,我让学生自学完成。老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法是古诗常用的学习方法。同时,我又辅以小组尝试合作学习,教师相机点拨诱导,使学生能更好更快把握古诗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五步来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经久不衰的艺术奇葩。三年级的学生都有一种表现的欲望,经过几年的学习,对古诗已有了一定的积累。我采用复习的方法导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我是这样导入的: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
2、当学生背了几首之后,我说:老师也有一首古诗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我随即出示《敕勒歌》全文,然后声情并茂地诵读,读后提问:同学们,这首古诗和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一般都会从字数方面来比较,为下面的揭题打下基础。
3、板书课题:敕勒歌。再揭题: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其实,《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流传在敕勒族的一首民歌,敕勒族是古代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这首北朝民歌离现在已经有1500多年了,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第二步:自主识字,读通诗句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这首诗中,只有“勒、阴、苍、茫”四个生字,学生借助工具书,完全能够自学完成。
1、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生字的方法。(即:圈——读——记——扩)
2、然后让学生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自学生字:(1)自由读文,圈出生字词。(2)读准字音。(3)分析记忆字形,指导书写。(4)扩词练习,理解字意。
3、学生自学完生字后,我就指名读古诗。这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把多音字“似”、“笼”读错,把“风吹草低见(xian)牛羊”的“见”(xian)读成“见”(jian),我就及时纠正读音。我在学生读错后再来纠正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犯错的机会,然后再改正,这样记忆更加深刻。
4、之后同桌互读,互相正音,直到读通顺,读流畅。
第三步:解析字词,明了诗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了解到学生想要学习什么,才能做好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不陌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乐于去尝试学习。根据这些特点,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尝试学习,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并发现问题,提出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敕勒歌》诗句简短,寥寥二十几个字,却蕴含丰富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尝试学习反馈出来的问题,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解析字词,明了诗意”。
1、“扶”学生解析字词。
学生尝试学习后,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我会引导学生解析或直接帮助解答。如:“川”,可结合“遥看瀑布挂前川”来理解,“穹庐”则可用图片出示蒙古包,使学生一目了然。
2、“放”学生说说诗意。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独特感受。当然,教师也要把握一个度,绝不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独自组织语言试说诗句的意思,之后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必要时,我会稍加点拨指导,学生只要能把握基本意思,就加以肯定。然后,学生在小组内再一次交流学习。这样,学生基本上能理解诗句的内容。
第四步:朗读背诵,体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我采用多种形式去朗读,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境,体悟诗情。
1、学生一边看课文插图,一边朗读古诗。
2、分组朗读,想象画面。(男生读,女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反之女生朗读,男生想象。)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4、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5、学生尝试背诵诗歌,同桌互听。
第五步:欣赏片段,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敕勒歌》这首北朝民歌,感受到了北方草原美丽的风光,体会到了敕勒族牧民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那么,现代人眼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欣赏现代作家老舍《草原》的一个片段:(出示片段,配乐朗诵)
这次,我来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之所以设计欣赏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再一次体味草原的美,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那一根心弦,课余时间有兴趣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扩大阅读面。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时我力求简单明了,学生易于理解。
五、板书设计:
敕勒歌

天 苍苍
地 茫茫
牛羊 风吹草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大家给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