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香草
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S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六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捞铁牛》,下面我分六部分展开论述:
一、教学分析
本文叙述了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重点语句和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学习本文有助于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作的能力。但学生对以事写人的文章,接触的较少,又缺少浮力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对理解如何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过程有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呈现打捞过程,使学生懂得打捞准备工作的必要,使学生学会利用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遇事善于思索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弄清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教学难点:理解怀丙和尚是如何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我借助多媒体和网络丰富的资源从以下几个环节设计了教学过程。(略)
本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二、三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完美整合,下面我将具体阐述:
第一环节:看、听、感、读——“情景导入”
播放课件(黄河发洪水)
设计意图:目的是运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带入科技落后的宋代去体会故事的起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孩子,现在的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呢? 同学们回答的起重机、直升飞机等都是现代化的工具,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没有这些工具,要想捞起铁牛,谈何容易!怀丙和尚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捞铁牛》。
第二环节: 问、读、评、情——“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打捞的准备工作单凭学生朗读,教师讲解是难以理解的,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此处将文本与信息技术合理恰当的整合在一起,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设计过程:此环节我为学生提供打捞准备工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自读,画出表示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语,再用精准的词语概括四项准备工作的内容,最后点击多媒体课件,讲一讲每一步准备工作。如:学生点击(第一步 潜水摸牛)
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学生可能边看边说边抓住了课文重点词语“潜、摸、陷”。目的是和文本结合,不单纯让孩子看动画,更是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语言用词的准确性,让孩子学会抓词抓句。点击:(第三步 并船搭架)
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的再现,将原本抽象的说明变得真实具体,学生理解了课文中并船的“并"和搭架子“搭”的含义。
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突出了教学重点。真正体现了“人机互动,人文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第三环节:看、读、想、议——“交流互动”
“捞”这部分,默读思考:这些事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再观看(动画:捞铁牛的过程) “砂减少—船上浮—绳绷紧—牛拔出”。 (这里这个环节我把时间都交给孩子,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明白了怀并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方法和道理。我以“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为策略,使学生惊叹浮力的神奇,顺利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通过对打捞过程的理解,学生体会到怀丙和尚具有科学的头脑,运用科学的原理解决问题,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把描写人物的方法,适时的渗透给孩子。
设计意图: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知道了借助水的浮力来为人类服务;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们更便利、更高效地完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第四环节:说、查、想、用——“总结延伸”
先请学生在网站查寻“水的浮力”有关资料;课后将查到的资料与同伴合作完成一份<<爱科学报>>!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的课外延伸作业,能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打破
课内外的界限,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六、教学效果:
1、网络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亲自操作捞铁牛准备工作及打捞的过程,将学习语文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课件中图片、影音和动画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感悟。
3、延展活动利用网站查寻水的浮力有关资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的整合。
本节课我借助多媒体和网络丰富的资源将学习语文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