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这节课中,张老师对学生生字的教学非常注重。如课题中的“揠”字是是个新字,张老师让学生一起写“揠”,一边写一边讲:提手旁,一个女人在日头底下弯腰干活。孩子们会一下子记住这个字。接着告诉学生揠苗助长还有另外一个名“拔苗助长”。课文为什么用“揠苗助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张老师课件展示查字典“揠”字字义。让孩子们很好的区别“揠”和“拔”字的不同。张老师这样的设计很好的让孩子们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非常好!课堂上,张老师带领学生逐句体会,品味,第一段的三句话,就能带领学生通过读句子,抓重点词语,围绕“巴望”“焦急”二个词层层递进,逐步展开。让学生在多遍练读中,感受农夫焦急的心情。通过不同学生的读,来感受文字传达出的意思。在读到农夫看到田里的禾苗焦急不已的那段时,引导学生读,体会,让学生演一演,指导过程行云流水,游刃自如,令人叹服。
张老师对“巴望、焦急”这两个词的理解设计很有创意,“巴望”什么意思,让学生找同义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中我也常用到这种方法,让孩子们用换词法来理解词语,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而最有创意的则是对“焦”字的处理,张老师根据“焦”字的特点,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听过哪里用过“焦”字。学生:烧焦 烤焦….孩子们这下明白了,“焦急”是心里象着了火一样,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孩子们感悟“焦”的意思,
张老师在教学词语时,采用了随文释词,紧扣词不离句乃至不离段,把词语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方法多样,也很巧妙。如理解“筋疲力尽”词时,老师让学生找通过做农夫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苗的动作来说感受:累的腰酸背痛,就是筋疲力尽,这种劳累的状态,那个词表现出来----筋疲力尽。这就是课文中说的筋疲力尽,这样的角色体验让学生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筋疲力尽,再让学生用朗读表现出来,此时的朗读真是声情并茂了。
综观全堂课,教学设计较新颖,能吸引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看似师问生答,实则是张老师用每一个问题仅仅拽住学生思维的弦,引领学生透过词语表义,在词语的背后来回穿梭,品味,从而感悟到词语深层的内涵。而每一个词语不是老师指明的,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悟“捉”住的。学生的思维仿佛一只只风筝,被老师张弛有度地拉住却又游刃有余,在字里行间自由驰骋。
我想,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能像张老师这样下足功夫,深钻文本,我们的课堂能不“高效”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