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假如》是一首以复沓的结构形式、充满想像力的笔触谱写的儿童诗,诗歌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基于以上的这些研究,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积累语言。
3、按原文的格式仿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
激发兴趣、自主学习、探究;入情入境引导孩子学会领悟、学会朗读、学会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让孩子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用真情获得真情,用关爱赢得关爱!做懂得爱、会爱的人。
教学设计:
我要说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基调。
同是一本书,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同是一篇《假如》,教者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在确定这篇课文后,我们教研组成员独立对文本进行了研读和备课。我们的教案中呈现了了两种教学基调,一种是痛苦压抑的,一种是快乐幸福的,完全相反的两种思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们重新对文本进行审视、分析,发现理解的落点不同才出现了这种反差。如果,我们把教学的突破口落在不幸和痛苦上,如小树的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小鸟的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西西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飞燕,帮助学生理解和拓展时候,我们就置身于这些不幸中,使课堂基调显得阴冷、压抑。如果我们把落点放在用神笔画的太阳、谷粒、一双好腿上,抓住“不会、再也不会,“而是”等转折词上,神笔带来的快乐就浮现出来,使课堂气氛变得快乐而幸福。《假如》是以爱为主题的,在爱心的照耀下,各种苦难转化成幸福和满足,文本体现的应该是一种明亮向上、开阔昂扬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正是我们要赋予孩子的,所以,我们以“快乐、明亮的”的情感线来组织和贯穿教学。
第二个关键词: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应考虑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说得通俗点,就是要有语文味,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今天呈现的这堂课,我们就是希望体现这个理念的。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解读第三自然段。本堂课打破第一小节入手的常规,而是从第三小节切入教学。这是我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的。一二两节的小树和小鸟虽然学生也能从字面上体会到它们的不幸,但他们毕竟是动物和植物,孩子们要走入它们的内心没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敏感的心就难以办到。第三节不幸的西西就不同了,西西这样的孩子或许就是学生的亲人,或许就是学生的朋友,或许就是学生的邻居,学生更容易从自身的自由和快乐体会到没有好腿的西西行动的困难以及内心的各种矛盾冲突。这个小节,我们设计了两个重点,一个是读。读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读出西西的不快乐。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一个小节,从字里行间读出他不快乐的原因。然后选择重点句来精读: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飞燕和小树。从这句话中让学生深入地朗读,读出西西伤心、失望、羡慕、绝望等多种复杂的心情。随后,去掉“只”字再读,在比较中品味“只”字所蕴藏的含义,在精读中培养孩子的语感。第二层次,读出西西的快乐来。老师指导学生抓住“再也不会,而是”这两个至关重要的词来朗读,使这一小节的情感落在“爱会快乐”的主题上来。第二个重点,是说。在体会西西的快乐时,有一个说的练习设计:有了一双好腿,西西再也不会( ),望着( )。而是( )。这个练习设计是有梯度的,由文本引头然后走出文本,走入学生的想像中西西的生活空间。这个拓展思维的说的练习,目的在于丰富神笔的威力,因为诗歌的每小节前面几句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是后半部分,即神笔所带来的威力。而这里的写法是苦难反写成快乐。通过这个说的练习,可以强化苦难反写的格式,拓展学生的思维,有了这样的说的练习之后,就为后面以原文的格式仿写一段话解决了难点,使写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当然,读和说,在其他的几个环节也相贯穿,我不一一例举了。
第三个关键词:思想性。
《假如》和其他的一些诗歌比较,和金子美铃的诗比较,语言没有那么灵动,意境也没有那么含蓄秀美,更多的是说教式的语言,直白无弯的主题呈现。很容易上成空洞直白的思品课。这堂课也走过这样的弯路。经过多次的研讨,三次的试教,最后我们增强了语文味,也保留了一部分的思想性。12月份的《小学语文教师》上有一篇文章中,我看到这样的话,语文课程的编制是反映国家的视角的。《假如》这篇文章,从国家的视角来看,就是要培养孩子爱动物、爱植物、爱人类,爱和平,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假如”虽然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还没有实现的愿望,但往往是实际行动的前奏。因此,我们不仅仅要让孩子有这种关爱、帮助的美好愿望,更要引导孩子去落实到行动中。因此,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到生活中寻找出真正马良的神笔,让孩子们意识到这假如是能变成现实的,只要有爱心,世界就能更美好。在这个过程中,像思品课一样担负起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社会的责任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