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今天上午的口语交际课作以点评。和大家一样,刚刚欣赏完精彩的课堂,也来不及系统地整理和消化,只好把写在听课本上的一点感想和大家分享。
于婷老师的课,我想谈三点感受:
一、做有准备的教育
这节口语交际课,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但是考虑到学生外出机会少、知识面相对少的实际情况,于老师在学习这课之前,已鼓励学生去游览、去搜集、去了解。因此,这节课在前期老师提前安排活动实践之后,学生是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为这些口语交际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于老师能从教整本书的思想去准备一节课,难能可贵!其实,无论是什么课型,都要有准备的意识,比如说六年级有一课《鲁宾孙漂流记》,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应该有阅读、有思考、有交流、有分享。到学这一课的时候,他的阅读深度、思考的广
度就不同了。习作也一样,有准备的教育和没有准备的,教育效果有天壤之别。教师应强化准备的意识,做有准备的教育。
二、适时使用相关资源。
于老师整个堂设计了三个大板块:说什么、怎么说、演一演。在教学第一板块“说什么”时,教师在学生自由介绍趵突泉样子的基础上,适时引利用文内资源“智慧锦囊”让学生领悟到“说什么”的方法,即介绍景点时不仅仅可以说样子,也可以说传说、故事,这样介绍起来会更吸引人。在教学“怎么说”时,教师适时引入一段“专业导游介绍大明湖”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初步领悟并交流“怎么说”,紧接着又借助文内资源“温馨提示”补充“怎么说”的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认识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文内资源与文外资源的恰当使用,使课堂更为扎实,更为厚实。
三、体现了口语交际的交流互动。
平时,大家也都有发现,课下,无论多大的小孩他们交流互动得都很好,但是一到课堂上就不会交流不会互动了。为什么?
课下,他们的环境是轻松的,真实的,交流的话题是自己感兴趣的,是需要交流的内容。而在课堂上的交流是有话题的,是有要求的。怎么办?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在这堂课上,于老师对于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1.整堂课是在情境中推进的。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交际情境。
(1)少数民族的孩子来济南,请学生为他们做导游。
(2)出示趵突泉、大明湖视频,一起随团去游览。
(3)主持人香蕉哥哥的一封邮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表达
的自信,交流的主动性自然生成。
2.当学生只会介绍,不会交流的时候,老师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评议,领悟交流的方法,就是游客可以提问,导游要耐心解答。教师注意了原型启发的作用。
3.学生不会问问题的时候,教师请学生观察趵突泉三个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形成在教师引导下的双向互动。为下面的演一演中的学生自觉互动交流奠定了基础。
4.在小组中合作,形成了双向互动,多项交流,如:起旅行社的名字、选小导游,随团旅游等情境的创设可以说营造了一个真实自然的交流环境。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间互动,学生比较兴奋,这种环境有助于形成新的交际的状态,生成更大的交流空间。
通过本次教学,我们更加明确了口语交际教学中如何突出“交际”的特点,也对“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