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香草
有幸听了《要下雨了》的第二课时的公开课,收获不小。《要下雨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本文采用童话形式,生动形象地给我们介绍了燕子低飞、鱼游水面、蚂蚁搬家是夏天下雨的先兆这一自然知识,联系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雨前动物行为的变化与雨前天气状况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发现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一、自然导入
教师由题目的重点字作区别来导入第二课时:“下雨了”和“要下雨了”的比较,让学生知道“要下雨了”说的是将要下雨了。“下雨了”是雨已经下了。从而导入下文的要下雨了的各种情形,显得自然合理。
一、 讲课过程
(一)读:教师充分利用了阅读来调动学生的感情及逻辑思维的功能。多次教师导读或让学生集体朗读或个别朗读,在课文分析完,学生理解课文后又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些阅读不但让学生读出感情,而且读出重点要点。如用感情朗读课文,问句要求用疑问语气,而“妈妈,要下雨了!”要用感叹语气读。这些朗读训练,语言形式多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朗读之后让学生明白了小白兔的思想变化,从怀疑到有些相信再到完全相信的过程。最后的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并且参与到其中去!
(二)析: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如燕子为何要低飞,鱼儿为啥要出来透气,蚂蚁为什么要搬家。……一一进行了讲解。并且针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常识进行分析,如小白兔觉得闷是因为下雨前气压低,会觉得很闷热。这些不但说服了学生相信块要下雨了的事实,也让学生懂得了许多自然常识。
(三)评:教师能比较好的运用启发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回答后用了鼓励等方法点评学生的回答。如在学生回答得好的时候就问:“大家说他回答得好不好啊?”学生说好的时候就说:“我们表扬他。”学生齐说:“棒棒棒,你最棒!”而在学生回答没有答到要点的时候就耐心的启发他,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课文,掌握课文的要点难点。这些不仅验证是否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而且起到调动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的积极性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做课后练习是验证学生是否掌握了一篇课文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通过造句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其中我很赞赏的一点是该教师通过仿句所进行的点评显得很人性化,其中渗透了德育教育的思想。如用:“正在”仿句,学生:“爸爸正在扫地。”教师:“爸爸真忙啊,又要上班,又要做家务,你们放学后是不是要帮爸爸妈妈的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呢?”……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知识而且无形中让学生的品德修养得有了一定的提高。
现在我们都提倡素质教育,特别是新课改后特别注重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该教师在课后练习中也注意用到了这一点。其中让学生发散思维去举例:还有什么自然现象可以告诉我们要下雨了的?这样就达到了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掌握程度,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达到了所有学生都动脑筋,每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获的目的。
四、板书
因为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所以板书除了简洁,明了,还要有一定的生动形象性。该教师就比较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用色彩多样的燕子、小鱼、蚂蚁的图片代替了枯燥无味的文字,而且板书简单明了,逻辑线索很清晰。
五、亮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该教师在教学中就运用了这一点,如让学生亲自做课文中的小白兔伸伸腰的动作和让学生捏住鼻子感受下小鱼在水里很闷的感觉……这些让学生的印象深刻,而且很好的理解了课文。
我们都知道无论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多强都无法百分百的控制好整个课堂(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所以这就需要一个老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该教师在其中还是能比较好的控制了课堂的纪律,而且对课堂中的小变故比较恰当的处理好。在教师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后,有个小手高高的举了起来:“老师,刚才那个同学读错了一个音,应该是……这样读的。”教师立刻说:“嗯,不错,以后我们读书是要认准字,读准音。这个同学很认真,我们表扬他。”小小的应变使课堂次序得以顺利进行。
再就是上文讲到的仿句点评了,那是最精彩的,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综观
整节课听下来,让我们收获不少。整节课教师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课堂,重视指导学法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朗读感悟。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路来设计教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讲授生动,恰当,提问有启发性,对于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和矛盾,随机采取切实有效的引导及补救措施。
教师仪表端正,教态亲切。语言规范富有启发性,引导性;板书精当,组织教学能力强,注意根据教学需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学效果显著,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思,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