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及接受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治水必躬亲》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钱泳。它在教材编排里虽属于课内自读课文,但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却又属于重点文言篇目。在前几单元中,已多次涉及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且易于背诵;2、基础性强,文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3、道理深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的好材料。可以这样总结本文特点:文质兼美,既有语文工具性的知识,又有语文人文性的情理。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环境”,教学要求通过课文的学习从中明确: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治水必躬亲》一文既涉及“人与自然、环境”这个大主题,同时又是一篇仅有143字五句话的文言体议论文,课文论述了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说明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这一主题与今天反腐倡廉相吻合,是一篇古为今用、借古喻今的好教材。本文语言精炼,好懂易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不难翻译。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名理导行,树立并仰慕海瑞形象,关注中国水利,品味骈散结合的语言魅力和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真正体现文言文教学的三个层次:语言教育——审美教育——文化体认。
文章由治水要防止的现象说起,继而说明要躬亲的原因,之后提出中心论点;紧接着运用例证法,举海瑞治水的例子,论证中心,同时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一实一虚,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通观全文,观点鲜明,结构严密,论据确凿,令人信服。
二、说教学目标
将本节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认识海瑞这一人物形象。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以及文章中交错使用的整句和散句。
3.感受海瑞的人格魅力,懂得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三、说重点难点
1、认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了解海瑞。
2、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感受海瑞的人格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2、与文本对话,解读文本
a、一读,读准音。
(1)自由读课文,同桌之间相互纠正字音。
(2)重点字音,教师在班级予以强调。如“相度”、“胼胝”、“亲给”、“好逸而恶劳”等词。
b、二读,通文意。
(1)分组合作,在小组内疏通文章意思,对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教师在巡视时,可以作适当点拨。 比如:“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中的“躬历”和“胼胝”;“布袍缓带”中的“缓带”等等。这些词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老师的指点。(2)指名朗读并及时评价。(PPT投影展示)(3)集体朗读、注意停顿。(PPT投影展示)(4) 你能将这篇短文的意思说出来吗? 要求学生在全班交流文言文意思,可以作适当发挥,只要不偏移文章的主要意思即可,但关键句子的意思不能出错。
3、与同学对话,释疑解难
a、三读,释内容
(1) 、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养成“三看一查”的习惯)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认真阅读课文,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合作交流:将自学得到的成果在小组内加以展示。(小组互译、互评、互议,最大程度上理解课文。)
(3)、组织学生翻译课文,学生评议,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与归纳。 师生相互质疑,加深理解。投影展示
b、四读,酿情感(自由美读,要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人物风貌)
在整体朗读,感悟,解疑,通文的基础上,再次进入文本,真情朗读。
(再三强调“必如是 / 而后 / 事可举也)
4、与作者对话,深入研读(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正反对比论证)
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 请在文中划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题目即论点)(2)、治水要防止什么现象发生?(3)、治水正确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4)、海瑞如何治水?(5)、治水必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这其中包含着什么道理?有何意义?(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 (强调了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
(6)、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为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事不举而水利不兴)(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7)、文章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它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5、与生活对话,拓宽视野
a、一读,谈感受。
(1)默读,思考: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教师补充巧用数字概括,投影展示)
(2)你认为海瑞的精神在我们今天还有用吗?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交流。鼓励学生谈正面因素,海瑞的精神品质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更需要。
b、二读,生疑问。
(1)读完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需要躬亲吗?请说说你的认识。(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再作细致探究,“于无疑处生疑”,读出自己的全新认识。)
6、与自己对话,总结拓展
a思考海瑞治水成功給我们的启示,试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并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包括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幻灯片]
b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要躬亲吗?请谈谈你的感受。
c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其实,不管古代还是现在像海瑞一样清廉的官吏很多,请再举一例概述他的主要事迹。
d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治水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这样的材料,然后在班级举办一个“治水故事会”。
7、学以致用,迁移应用 (作业)
(1)再读课文,争取做到熟读成诵。
(2)、积累与水有关的诗词、谚语、俗语等句子。
(3)、请你模仿感动中国人物沈浩和杨善洲的颁奖词,为海瑞写几句。
五、说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知识联想法等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质疑和探究。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诵读品味法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4.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5.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文本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在学生浏览阅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6.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六、说练习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PPT出示)
1、给加粗字注音。
妄意( ) 潴( ) 相度( )( )咨询( )( ) 嫌( )胼胝( )( ) 亲给( ) 好逸恶劳( )( ) 泥于掌故( )
2、读准节奏: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3、词类活用:
(1)、布袍缓带 (2)、远嫌而避怨
4、古今异义:
(1)、盖地有高低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七、说板书设计
治水 ← 海瑞 → 必躬亲
↙ ↘
冒雨冲风 不扣一厘 躬亲清廉——事可举
好逸恶劳 见利忘义 远嫌避怨——事不举
做事—————————————躬亲
做人—————————————廉洁
八、说学法
八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但要他们独立地去学习与现代文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能力。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具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而且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大胆地去质疑;但议论文知识学生还不曾具体涉及,因此议论文知识的学习就成为本文学习的一个难点。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探究
九、说学生学习效果
良好,小组合作有效,组长组织展示积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