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香草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文是《南京大屠杀》,我为它命名为“痛定思痛”。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语文教材语文版八下第五单元第一课,体裁报告文学。作者温树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大量的史实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并留待一个问题让我们思考: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从本单元课文均属于广义新闻的范畴,这种新闻更注重事件的本质与升华。其内容涉及了历史、音乐、思想教育等学科,真正体现了教材跨学科整合知识的“大语文”教学观,具有丰富的人文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育美学规律认为:“只有在教育中注入了超越精神,才有可能使单纯的知识教育进入人生境界,进而达到教育的本真境界。”因此我把教学重心落在了对课文蕴含的深沉而丰富的情感的深层挖掘上,使之既获得审美愉悦又得到人文关怀。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因此必须对学生情况作出全面而准确的分析,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记叙文和狭义的新闻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是学好本课的基础,但也有可能因此误导学生只关注史实而忽略了对课文的情感挖掘,更难以站在一个高度上全面、深入地看待历史、反思历史;另外,学生现有初二的学生情感脆弱,容易冲动、莽撞,甚至偏激,很可能形成“向日本复仇”的心理而与教学本课的初衷完全背离。因此,我充分利用了文本的形象性和思想性,凭借精彩的语言、巧妙的问题、深沉哀婉的情景去叩击他们的心灵,达到教学本课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建构主义理论,努力使学生达成这样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屈辱史,了解在记叙文中穿插议论与抒情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默读、品读等多种方式的阅读,运用联想与想象,再现当年惨景,发展思维,提升阅读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体悟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形成审美感知能力。
通过组内合作与交流,探究作者写作意图,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利用网络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提升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品读词句悟情感”这个重点,突破“探究写作意图”这个难点和课文自身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三、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结合教材特点用多媒体营造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再现情境,利用开放性的问题,带动学生入情入境,发展想象,启迪思维,丰富情感。
(二)阅读联想法: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通过联想,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三)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在教学中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理念和前苏联教育家波博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指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铺垫,创设情境激兴趣。
课前五分钟,多媒体播放一段低沉悲哀的背景音乐,渲染悲痛气氛;同时幻灯片出示“不能忘却中华民族的一段血泪史”字样,将学生带入到浓浓的哀思中去。组织好教学后,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曾有过有一段血泪,泪洒神州;有过一种伤痛,痛彻灵魂;更有一腔屈辱,辱我民族!这就是——南京大屠杀!请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日本右翼势力篡改的历史教科书”以及译文)他们甚至公然篡改了历史教科书来掩饰罪行!事实胜于雄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京大屠杀》,走进真实的历史……(板书课题,幻灯片同步显示课题)
此时,学生心中的义愤之情被唤醒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迫不及待地跟随我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二)感知,还原历史晓内容。
这个环节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
.请同学们列举课文中记叙的屠杀事件。(请学生口头回答后,幻灯片归纳小结。)
.问:同学们,这些史实是杜撰的吗?它们来源于何处?(请生回答,大屏幕归纳。)
.小结:“作者引用这些资料,增加了史料的真实性,更加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右翼势力的谎言。可是,越接近真实,老师的心却越沉重!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当年日寇残杀我同胞时,规模大,数量多!(板书:规模大,数量多)现在,请大家齐读课题。哪个字体现了屠杀的规模大,数量多?明确:“大”。请问:屠杀的含义是什么?抽答。明确:宰杀动物或残杀人。本文中,被屠杀的是谁?是我们的同胞!是和我们一脉相承、血肉相连、同根而生的炎黄的子孙啊!可当年他们却被日寇大规模、大量、残忍的杀害了!现在我们就以燕子矶大屠杀为例,看看哪些词句最能表现日寇的残忍和我同胞的悲惨。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解题来进一步创设情境并成功过渡。
(二)品读,披文入境悟情感。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论指出:学习中,学生的“心灵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学生应由“无知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教师应由“有知的传输者”变成探索的激发者和引导者。这个环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只给他们两种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活动,我则静静聆听,尊重他们的个性化解读即可。
.指名朗读。朗读前提示:请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并拿起手中的笔圈点勾画出表现日寇残忍和我同胞悲惨的词句。(板书:日寇:残 同胞:惨)全班交流,点评。(预设:如果学生不能品读到这个语句再引导:
鬼子逐个走下山检查尸体。一把明晃晃的刺刀穿过母亲的心脏扎入孩子的右肋,又一刀穿过母亲的腹部扎到孩子的下身……母亲死了,孩子被收尸工隐匿起来,侥幸存活,却留下终身残疾。几个动词,描绘出了日军下手之狠,并且刀刀致命的凶残之状,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绝不留活口!并且残杀的对象是妇孺,毫无人性可言。孩子侥幸存活,却留下终身残疾,对他的伤害是多么深啊!因此,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年日寇在残杀我们同胞时,对我们的伤害深!)(板书:伤害深)
.请你从其余史实中选取一处最震撼你的词句,就近以三人或四人为小组展开交流。
在刚才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生此时思维进一步活跃起来,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他们能和作者心灵产生强烈共鸣,情感释放达到高潮。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重返了当年那血淋淋的屠杀现场,现在请看大屏幕,亲眼目睹那令人发指的场景……
(幻灯片自动播放我同胞被残杀的图片,背景音乐,解说)
解说词: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在以后长达6周的时间内,日军对我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他们对我同胞或枪杀、刀砍;或割腹、剜心;或水溺、火烧;或活埋、肢解,刺死……无所不用其极;见人就杀,妇孺不饶,无恶不作;奸淫掳掠,杀人放火,无所不为!其野蛮暴行为人类文明史所罕见,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空前的劫难!
《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这样描述:“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南京大屠杀惨绝千古人寰!
(幻灯片:黑底,大红数字340000,闪电效果,雷鸣声)
.同学们,当年日寇残杀了我多少南京同胞啊?34万!这是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而当年他们在全中国所杀害的同胞人数,又何止34万!课文的篇幅是有限的,我们从中仅能了解当年日寇罪行的冰山之一角。老师给大家推荐几个网址,请从大屏幕上把他们抄写下来,并在课后去进一步关注这段历史。
(四)延伸,走出文本话反思。
1、齐读课文最后5段,作者认为我们该怎样反思历史?找出原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2、思考、讨论、交流: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预设:对学生的正确的看法都要积极肯定并加以鼓励,引导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对“复仇”的偏激观点,要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以暴制暴。
.结束语:同学们,历史不容淡忘,历史不允许淡忘,我们只有加快建设步伐,振兴中华,才不会让悲剧重演!(板书:振兴中华)请跟老师齐读: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大屏幕同步出示这8个文字)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唱出我们民族的吼声!
全体起立,齐唱国歌,师指挥。(幻灯片同步自动展示我国威、军威图片)
唱完国歌,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学们,快快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毕业歌》)
板书设计:
        南京      大      屠杀      

振               规模大                勿
兴      同胞:惨   人数多    日寇:残    忘
中               伤害深                国
华                                     耻
五、教学反思
(一)落实了新课标要求,把握了语文教学的重点,注重了以真诚高尚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二)课堂力求精美,达到“音美而感耳,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情美以感人”的审美效果,使课堂教学在美中得到升华。所以即使是每一个细节我也精心处理:我选择了悲哀低沉的大提琴来拨动我们心中那根忧国忧民的弦;我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浸润着诗般的哀伤和美丽;我将板书设计成挽联的形式,既揭示主题,又寄寓情感;我的幻灯片一直只用黑白作为色调,并在每一张同胞被害的图片角上贴上一朵白色的菊花寄托哀思;只在最后展示国威军威的图片之时才选择了五彩斑斓的照片。
(三)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自己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的能力。
(四)不足:还需要加大对学生朗读指导的力度,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具体措施:用自身朗读去示范、感染学生,组织各种朗读活动和竞赛,使之爱读、乐读、读有所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我将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去探索。
我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专家、老师指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