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香草
诸葛亮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教会学生在知人的基础上论世,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让学生真正读懂经典,真正把经典的精髓渗透到自己的人生中去。
  《出师表》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而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应该是有机地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去。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知识,掌握其阅读方法;
  b.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c.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学习并掌握文言字词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自读。把握内容,体味情感,掌握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b.了解诸葛亮忠心耿耿、高风亮节的品质。学习他的爱国感情和社会责任心,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注意: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学设想
1、通过多媒体朗读示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3、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4、要借助影视作品,故事传说,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5、要借助网络,故事传说,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展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整体感知
1、背景简介,思考下面几个问题(网络剪辑视频背景介绍,ppt展示)
①.“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明确:“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②.“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③.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明确: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注: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二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
④.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2、录音范读课文。(flash朗读视频)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ppt展示)
3、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齐读,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结构(ppt展示)
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 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作业:疏通理解课文,熟读


第2课时
一、朗读课文,请同学翻译第一部分(ppt展示重点词语,句子)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问题探究。第1自然段(ppt提出问题)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视频剪辑介绍不利形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多媒体图片介绍忠贞之士)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7)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板书: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 (ppt展示)








2.第2自然段。(ppt提出问题)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
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第二条建议:严明赏罚 (ppt展示)






3.第3、4自然段。(ppt提出问题)
①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多媒体图片介绍忠贞之士)
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4、分析第5自然段(ppt提出问题)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
(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
(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第三条建议:(ppt展示)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三、课堂小结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五、布置作业(ppt展示)
1、课后背诵课文1-5段;预习翻译6-7段
2、默写课文1-5段

第3课时
一、检查背诵,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二、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3.独立思考问题: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ppt展示)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
当今:出师理由 报先帝忠陛下
4、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读第6段。(ppt提出问题)
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三顾茅庐”剪辑视频)
第6段,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布衣”表示身份,以“躬耕”写淡泊生活,以“苟全性命”,“不求闻达”表明无意于功名利实禄。体现了他的志趣过人。以“猥自枉屈”“咨臣以当世之事”称颂先帝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特别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说明了创业的艰难,千古名句,说尽作者一生,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效劳的艰难历程历史。这都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深情朗读这些文字。
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第7段,则由叙而誓,推上高潮。继叙二十一年的遭际之后,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行动。
说明自己时时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今南言已定”一个“今”,从回顾过去转说到目前,用“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一举势在必行。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能力,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瓜熟蒂落。
“报先帝”一语呼应上述的“三顾茅庐”和“临崩寄臣以大事”二事,表达了作者的真挚感情。我们由此知道了,为什么益州疲弊,而要坚持北伐呢。
同学们回答:报先帝而忠陛下。
教师补充,这也陈述了出师的理由。
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白帝城托孤视频)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接下来这引些文字怎么理解。
提示,再说出师后国内政事安排,强调了郭悠之等人的职责,意在启发后主亲贤纳谏。
小结:文章的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从表达方式上看,六、七两段可以说突出地体现了“表以陈情”的特点。
5.讲解“寓情于叙” (ppt提出问题)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 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 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注:“寓情于叙”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二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三、理解分析第三部分(ppt提出问题)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配乐朗读)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ppt展示)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6、第9段是第四部分。表文结束语。
表达了即将远离的心情,抒发了对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7、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宣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一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8、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四、朗读指导,进行背诵:(配乐朗读)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五、布置作业(ppt展示)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C、搜集有关诸葛亮《出师表》的资料(网上查询)
注:1.有关诸葛亮的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武侯书堂》)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2.有关诸葛亮的诗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名人读《出师表》
白居易在读《出师表》后写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过武侯祠,读壁上石刻出师表时,"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足见《出师表》感人之深。 ... 苏轼: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六、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结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