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香草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最有代表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编者按照成书时间将其依次排列,并且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节选《香菱学诗》作为压轴篇目,真可谓是用心良苦。从《水浒传》到《红楼梦》,我国的古典小说经历了从单一的链式结构到复杂的网式结构,从人物塑造的脸谱化到人物塑造的立体化,从注重故事情节到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巨大变化过程。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正可以带领学生初步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变迁,而作为压轴之作的《香菱学诗》也就担负起了展示古典小说非凡魅力的重任。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对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赏析能力也有了一定地提高,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因此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探究并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基础字词,引导学生自主总结阅读及写作的方法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香菱前后所作的三首诗,重点赏析第三首诗作,探究香菱学诗有成的原因。感受本文中香菱、黛玉的形象,初步体会作者在这部著作中所倾注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香菱学诗的态度与方法,不仅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通过三首诗的比较赏析,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香菱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幻灯片出示《红楼梦》中香菱的判词,播放《叹香菱》曲。重点解读判词中的“平生遭际”(ppt链接简介香菱其人,突出一个画面:周瑞家的问香菱的身世,她只有一句可答:“都不记得了。”)
“香菱,一个钟灵毓秀的女子,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透过她,透过她学诗的故事,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红楼梦》的魅力也可见一斑了。”
比较赏析,探究文章内容
“诗言志,而志不能直言,以象言之”,钟灵毓秀却又命运多舛的香菱前后做了三首诗,我们试以诗中的物象入手,来探寻诗中所要传递的情志,评价一下这三首诗孰优孰劣。
1、教师朗读三首诗歌,尽量用情感引导。
2、学生自读三首诗,再齐读三首诗歌。
3、小组品读三首诗歌。
二、问题探讨
三首诗哪首最好,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回答,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关注诗中真情。
论事知人寄情

论事
(1)问题探讨:香菱何以进步如此神速?(提示思考角度:学诗的过程、具体的做法、师生的互动)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作答。
小结:香菱的进步既归功于香菱的苦心痴心学,也有赖于黛玉的热心慧心教。
(2)学有所得
师:香菱学诗作诗的经历对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吗?
学生自由总结。
知人
问题探讨:请同学们联系课前对香菱“平生遭际”的介绍来谈谈对香菱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学生作答。(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香菱学诗时的处境,并联系贾宝玉对香菱的评价来思考问题)
寄情
问题探讨: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小结:香菱的“平生遭际”的确“堪伤”,然而她不甘屈服于命运,渴求精神的充盈富足的精神却值得人敬服。
管中窥“红楼”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魅力究竟在哪儿呢?我们在《香菱学诗》中试着初步探寻一下。
师:只在本文中看,黛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学生作答:聪慧、热情
师:那么这个形象与你所知的黛玉形象是否相同呢?
学生作答。
教师引导学生将之前所学的《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与《香菱学诗》在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塑造上做一对比。
小结:《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就在于它的所有回目交错纵横,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故事网;它在故事情节中更注重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它的人物形象立
体多面,不再呈脸谱化。
三、课堂小结
红楼女儿“心比天高”,却终归于“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在嗟叹她们命运不济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她们对命运的抗争。香菱作为红楼众女儿之一,虽是命运多舛,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希望我们每个人也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所向,主宰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反思
《香菱学诗》告诉我们什么?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颠峰,是曹雪芹先生的不朽巨著.正如这句话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肯定从《红楼梦》中得到过不同的收获与感受。四月份培训中学语文教师,又读了《香菱学诗》一节,感慨颇深。曹雪芹先生在写诗作文方面的先知灼见,洒落在其中,犹如夜空里的明星,从未陈旧过时,依然照亮今人迷惘的眼。不由得我不对现今的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

一、立意是第一重要的事
香菱随宝钗进入大观园后,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诗情画意,遂拜黛玉为师,学起作诗来。黛玉对写诗作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她首先就告诉香菱:“格调规矩竟是末事”“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对诗中格律的疑惑得以解开,正确的观念得以树立。借黛玉之口,我们不难看出曹雪芹先生的作文主张:写文章不要被章法、词句所拘束,立意却是重要的。

而在现今作文教学中,有些人没有跟上课改的新要求,仍然抱着旧观念,有的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有的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陈词滥调,泛泛而谈,文章失却了灵魂。曾经我听一位参加了校外作文培训的学生说:培训班老师告诉他们,写作文就像砌墙一样,华美的词句就是成就高墙的一块块砖。当时,我听了只感到悲哀,这样教孩子写作文不是害人吗?难道靠着胡编瞎造,满篇浓词艳句,却又中心不明、了无新意、全无个性的文章也算好文章?如:作文题目《我好想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题目,但是许多考生瞎编乱造,缺乏真情实感,一味的拔高而使评卷教师失望。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要像黛玉教香菱作诗一样,首先应该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这样,作文教学才能有生命。

二、有了进才可能有出

黛玉教香菱作诗的方法,不是让香菱从练笔入手,而是借书嘱她回去读:“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裼、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而香菱拿了诗回去,“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 作诗如此,写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黛玉教的这一读书法,亦是曹雪芹先生的写作之法。如果曹雪芹当年没有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他能写出包罗万象的社会百科全书——《红楼梦》?而书中文采远胜他人的黛玉、宝钗,无一不是深入书海,博闻强识,触类旁通之人。

读书的问题不是个新问题,但是确实是个重要而严峻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娱乐形式丰富多样,唯读书时间太少。广大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开始强调阅读对作文的长远帮助,但并不是人人都将课外阅读落到了实处,也没有得到每个家长的理解、支持。其实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学生只有在广泛阅读时,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积累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写作文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因此,教师要想尽办法开展活动,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这一学年,我们县教研室提出中小学开展读书活动,许多学校建立了“读书档案”,组织一些读书班会,好书推荐会,还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这些经验都是值得借鉴的。问题是,农村学校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这一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这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三、要重视讨论交流

黛玉教诗还强调“研究讨论,方能长进”。当香菱读出了“诗味”,黛玉即鼓励她说出自己独立的赏诗见解。当香菱读了王维名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时,就联想到了那年上京途中村岸晚泊的情景,把书中的诗与生活中的诗通过自身的体验融合起来,黛玉及时给予肯定、夸奖,香菱学诗兴趣更浓了。学生如果有这样的学习方法将会提高的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