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香草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邓稼先》是新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3、教材处理:
拟用二课时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想:
(一)、目标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和字里行间流露的深切怀念和敬佩之情。
2)分析课文,理解对比写法对揭示人物性格和品质所起的作用。
3)深刻理解邓稼先纯朴高尚的品质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二)、教学方法:
依据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PPT设置情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此导入设计贴近当前核新闻--伊朗、朝鲜等核问题,再配以图片介绍,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2、速读感知: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教师提示:
2)、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这种写作手法叫:以小见大
(适时小结,给学生明确指出作者写作的特点,有利学生从读中学写)
3、思考讨论:
思考以下问题,结合板书内容作简答:
1)、你体会到的文章中作者对邓稼先的感情是怎样的?作者为何会产生这种感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仅仅因为二者是挚友吗?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2)、课文中能表现邓稼先巨大的贡献和高尚的品质的句子有哪些?
3)、课文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写一百年前的历史?
4)、课文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以上环节,在课堂中打算让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合作讨论,在课堂上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切实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4、升华拓展:
(此环节,旨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即让学生为我国有如此伟大的科学家而自豪,同时又激发学生为祖国的21世纪努力奋斗)
5、结束语:
三、教学反思:
1、这一课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目标,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在预习阶段,学生就利用各种途径搜集了大量有关作者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对邓稼先全面了解,使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迸发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同时交流时老师的指导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2.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事实上只要我们走进文本,每一篇文章就有取之不尽的美的内容,以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思想来感染学生,可以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情感得到陶冶。
3.这一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要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师生双方密切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在重视课本的基础上,走出课本,走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