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香草
一、教材分析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第一册“表达交流”中的一个板块,它前承《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后启《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在整个“表达交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为什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什么是景物的特征”以及“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等。学好这一课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想象能力以及对自然、对社会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使他们恰当地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学好这一课对高一新生写人或写事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快乐语文”。这就是说语文课上,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只有让学生感到快乐,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让学生感到快乐,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只有让学生感到快乐,才能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痴迷的去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快乐语文”就是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来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提高。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大纲,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鉴赏能力及联想想像能力
2、探究抓住景物特征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抒写大自然的情怀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探究抓住景物特征的方法,而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只有激发起学生接触大自然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产生观察大自然、抒写大自然的强烈愿望,然后才能积极、主动的地去探究抓住景物特征的方法,最后达到有特征地去描写景物。其次突破重难点还需要作一项课前准备工作,即让学生阅读几篇有代表性、可比性的文章,如《荷塘月色》《黄山记》《雨中登泰山》《荷花淀》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并提醒他们注意文章中的写景部分。课前准备要为课上学生的自我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法、学法
以往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对作文方法的自我探究,以至学生学了以后并不能很好的吸收过来,作文时仍然感到无从下手。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而兴趣教学法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把多种教学方法融会到教学中。因此,本节课我以兴趣法为主,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一步一步地去提高。在学法上,我遵照新大纲的要求,整个课堂尝试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融合“欣赏、感受、表达”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去感知自然、领会方法,表达情感,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创设了愉悦、民主、自由的氛围,更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使他们在愿学、乐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五、过程
我把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了这样三个环节:一是“创设情境”,二是“诱思探究”,三是“课堂练习”。
先说“创设情境”。课前几分钟,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CCTV的《请你欣赏》,营造和谐而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沉浸在大自然的审美氛围中,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以此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抒写大自然的兴趣。之后让他们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适时以一个故事把学生带入本课的第二个环节“诱思探究”的环节。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次和国王谈论哲学时指出:万物莫不相异,田地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派宫女到花园里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谁也没有找到,因为粗看起来似乎完全一样的树叶,实际上的大小,厚薄,色泽,脉纹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这个故事留给后人一句至理名言。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句至理名言是什么?世上有完全相同的东西吗?然后教师出示两片有细微差别的树叶,追问:为什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这样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就可以明白:世界上的景物林林总总,变幻多姿,各以其独特的面貌相区别,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完全相似,把握景物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把握它们的形象,进而写出景物的美。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很形象的说明了世上即使相同的东西也会有很细微的差别。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索的习惯。
接下来我再出示一幅睡莲图,一副荷花图,让学生在欣赏、观察、对比中思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什么是景物的特征?”选择这两幅图片是因为图片很有可比性。图片很形象的说明了相似的景物虽然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但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却有明显的不同。这样学生在欣赏、观察、对比中就可以明白: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以上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学生在对比欣赏中很容易找到答案。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了《雨中登泰山》和《黄山记》中选取的两组例子。
第一组例子是《雨中登泰山》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紧十八盘的例子,第二组是《黄山记》中作者从不同角度写松树的例子。
接下来让学生欣赏并思考:两组句子分别写了哪些相同的景物?相同的景物在同一作者的笔下为何有不同的表现?写出景物的特征首先得注意什么问题?
我选取这两组例子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在阅读对比中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要让学生明白:看同一景物,观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同。最后教师明确:要写出景物的特征,首先得仔细观察,并注意观察点的变化。
然后追问:抓住景物的特征还有哪些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来看多媒体出示的夜晚荷塘图和泰山松的有关图片,先让学生尝试描写,然后再出示《荷塘月色》和《雨中登泰山》中和图片有关的两段描写。
这两段分别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境界的,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都让你觉得他们是泰山的天然主人,好象少了谁都不应该似的。”(《雨中登泰山》)。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描写,对比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写出景物的特征,除了仔细观察外,还必须得具备什么能力?
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得出结论:选取这两段描写,是因为两位作家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写出了景物的独特之处。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进行描写,可加深他们对范文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学生在探究分析中就会明白,要想抓住景物的特征,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除了观察之外,还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并能调动多种感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这时教师要适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追问,这样,是不是就能抓住景物特征了呢?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来看《荷塘月色》和《荷花淀》中描写荷叶、荷花、荷香及周围环境的几组对比例子。让学生朗读、品味,然后思考:朱自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孙梨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样是对荷叶、荷花、荷香及周围环境的描写,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异呢?
选取这两篇文章中例子,是要让学生明白同样是写荷塘,作者的情感不同,写作的目的不同,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就不一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贯穿全篇的情感基调是淡淡的哀愁及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景物中带着朦胧,荷叶像“ 舞女的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荷香是“缕缕的”,雾是朦胧的;而孙梨的《荷花淀》是写抗日根据地人民美好心灵及对敌的乐观顽强的,所以他笔下的荷叶是“铜墙铁壁”,荷花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荷香是“新鲜的”,雾是“透明的”等等。这样学生在品味语言、探究分析中就可以明白:写出景物特征,要善于使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思互相交融。“景”是情的表现形式,“情”是“景”的灵魂,客观地描写景物,即使有几分像,也是无生命的,景物要能写活,必须有作者自己独特的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
到此,学生通过探究分析,已经明白了“为什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什么是景物的特征”以及“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为了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练习”:重放《请您欣赏》,要求学生抓住其中印象最深的景物作一两句描述。我这样设计是因为,让学生在欣赏中进行描写,具体可感而且可激发他们无限的想像力,比直接布置描写句子效果要好得多。
最后给学生布置的课下作业是 :认真观察校园景色,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某种景物的特征,字数300字左右。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
针对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声画及写景范文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自己寻找答案,让他们体验成功地快乐。采用图片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所讲的问题一目了然;利用写景范文,不仅可使学生在欣赏、对比、探究中得出抓住景物特征的要求,而且能让学生明白课文就是很好的写作指导材料,鲁迅先生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在选取材料时,我有意选取了同一作家写同一景物的例子,以及不同作家写同一景物的例子,这样通过这些很有可比性的例子,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在品味语言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体验,一步步找到问题的答案。几个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愿学、乐学中一点点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后重放《请你欣赏》,指导写作,使学生们课堂上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巩固。这节课我遵照了大纲的要求和快乐教育的理念,使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感悟与反思: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点,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探究中找到答案,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在探究中体验快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快乐语文的教学理念。快乐语文是我研究的一个课题,也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的一个方向,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