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改造我们的学习》。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讲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它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提要,以及学习编文摘。议论文对中职学生来讲,是一个大难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我在教学环节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设计。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掌握议论文典型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式”结构,学习文章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2、能力目标:准确筛选出文章主要观点及其论据并对其进行概括;能够欣赏优秀的政论文语言。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风。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政论文的典型结构;准确筛选出文章主要观点及其论据并加以概括;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学风。教学难点为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说教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才能带引学生主动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精神,结合本课实际,特设定以下具体教法:
1、任务驱动法——激发热情,提高兴趣。
2、置疑解惑法——设置关卡,师生互动,增加成就感。
3、引导启发法——给出方向,自由探索。
4、评价分析法——展开联想,运用实践,拓展思维。
置疑解惑法是本课达成教学目标的最基本方法。它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主动寻求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一个协作者的角色。问题不够深入时,教师抛出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是提问者;遇到问题学生解决不了,教师参与讨论,给予适时的点拨,这时,我是解答者。这样一来,课堂行为由传统的单向信息输送转变为师生信息互动,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三、说学法:
所谓“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教会学生正确高效、事半功倍的学法,我想,正成为衡量教师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动学习,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创新性,从而达到产生兴趣、主动学习、情感共鸣、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平衡发展。达成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学法具体如下:
1、预热法——通过课前预习课文和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明确学习目标。
2、勾画圈点法——在学习中勤动笔墨、有效读书。
3、多维听记法——培养学生用心听、记、想的能力。
4、悬疑探究法——携带问题思考,不做无用功;亲身实践,变为己用。
5、讨论生成法——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得出结论,获得满足感。
其中,悬疑探究法、讨论生成法极为重要。这两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将有利于学生变接受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它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特点是问题性和实践性,能充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程序:
(一)置疑发省,引题定标。
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本课选用提问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作为课文导入。中职学生对毛泽东的了解只停留在国家伟大领导人这一层面,而对于人物身上众多的优秀素质学生的了解可谓少之又少。毛泽东的书法在中国现代书法中独成一绝,正是他终身学习、追求进步的有力体现。这样的导入会从课堂伊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他们去了解,去感知。在明确作品的作者之后,明确课题,展示作者书法作品,引入“学习”的概念,顺势交代教学目标。
(二)解题突破、整体感读。
板书题目,以退为进。教师此处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促进学生主动讨论。接下来检查预习完成情况,介绍文章创作背景。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进行任务分配。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引导学习,可以充分利用青年学生的好胜心,使其主动高效的进入学习状态,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任务一,布置学生整体感读课文,明确要求学生使用跳读法完成任务。在寻找语句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生成疑问,讨论互动。
师生讨论后明确关键语句。根据关键语句分析作者逻辑思路,板书(主张——理由——提议)。生成任务二,明确课文结构。邀请思维迅速的学生回答完成。板书结构,学生上黑板完成(引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礼记》有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环节,我们重点帮助学生“解惑”开讲。结合学法指导,采用悬疑探究和讨论生成法,指导学生有悟有感。
1、结构分析
至此,学生已经巩固了政论文的三段式结构。那么作者是如何有效的利用论据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何解决?就从任务三着手。任务三,概括四部分内容,给出小标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答案不必统一,只要中心词正确,都可采用。继续帮助学生解惑,本论部分采用了那些论据?论据又是如何来论证论点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提问论证方法了。学生借助表格讨论完成任务四。就论证方法的分析,教师可以充分使用置疑解惑的教学方法,引导问题深入解决。
2、拓展迁移,达成情感目标。
本论部分的问题解决完毕,结论的生成就显而易见。因此任务五并不是对结论本身的提问,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应用实践:如果请你把它运用到你的实际学习,你认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将会主动的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沿袭学生的讨论布置任务六,请学生划出文章中最生动最喜爱的语句。鼓励学生发言讲述理由,明确语言特色。
(四)总结积淀、延伸实践。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的产生问题,主动的解决问题。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只有带着所学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新课程标准下创新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将疑问引申到课外,布置学生完成作业:请你根据结论部分给出的改造学习的三条建议,编写适合现代学生实际学习的三条建议。
最后,询问学生在本堂课还有哪些疑问存而未决,请学生给出教师本堂课的教学评价,然后给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教师根据学生问题和评价总结综述。
至此,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法和学法的实践应用圆满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