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香草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早上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与典型的社会意义。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范进中举》是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是本册学习明清小说最有代表性的长篇白话文小说,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阅读时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重点。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是全书极为精彩的片断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境遇的变化,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腐蚀读书人的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长篇讽刺小说的一座丰碑,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该名著的讽刺艺术有所了解,并且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
我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两点(幻灯片)。以这两点作为教学目标,我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就要让他们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把握主题。《范进中举》是通过塑造范进等一系列形象,揭示在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心灵的扭曲这一主题。阅读这篇小说就应该指导学生,从范进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入手去把握小说。在众多人物形象中,范进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描写,来揭示主题。在阅读时,学生若能抓这一核心人物中举前后的表现,就能读懂小说。由此我把本节课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众人表现的对比,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把握人物形象。其次,理解了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就能更准确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学生曾在七年级和八年级阅读了一些小说,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易出现表面化、单一化的现象。他们对于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缺乏深入的思考。根据学情,为了能让学生深入、全面地把握形象,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典型意义,读懂小说。我把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制定为: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明确小说的主题。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情,我把教学重点设计为(幻灯片)“通过对比范进中举前后情况的变化,品读范进喜极而疯的细节,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设计为(幻灯片):“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明确小说的主题。”范进在中举前后的表现反差是巨大的,在学习中,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品读细节来关注范进的反差,就能理解范进为什么要发疯,自然就能把握住小说的主题。《范进中举》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还尚显不足。加之小说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及科举制度,离学生比较远,学生理解主题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我将采用一定的策略帮助学生排除理解障碍,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突破上述重点难点。我预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利用及学法的指导是这样的:首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点拔,采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相结合的模式,在课前布置相关预习任务并做好充分预习的前提下通过设置问题、进行读书指导,安排有趣且有助于本文学习的活动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多读多思多讨论多演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其次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因为这样能增加课堂容量,便于展示相关资料,也便于信息加工,更能在视听效果上给学生最直观的感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了解经历,关注人物;
第二步:自主合作,把握人物:第三步: 理解典型,明确主题。
在“了解经历,关注人物”的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畅谈读书的目的,然后简要地介绍古代读书人读书的主要目的(这一步是为课堂最后概括文章主题作铺垫),再概述一下范进35年的求学经历,快速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到范进这一形象上。
“自主合作,把握人物”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把握人物形象的学习任务,我设计了2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况变化,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把握人物形象。第二环节,让学生品读范进喜极而疯的细节。抓住“噫!好!我中了!”这句描写,理解“好”字的内涵,了解“疯”的原因,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在这两个教学环节中,我分别采用了这样的教学策略。在第一环节中(见幻灯片),我采用展示图片、设置问题、互助探究、角色演示和学生互评及教师点评等形式相结合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分组展示对比图片,是为了让学生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各种变化有直观的感知,设置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思考,并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发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组进行各组图片的角色表演,让学生进行评价后教师再加以点评并在板书中加以概括(见幻灯片),这一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表演与欣赏表演的过程中学习了对比的写法,加深了对本文讽刺艺术的理解,更加到位地把握人物形象。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我会做适时的引导。比如,学生表演或点评不够到位时,我会用鼓励性语言或委婉地加以点拨或补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认识范进中举前后的巨大反差,来理解第二环节范进中举发疯的必然性。可从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发疯的过程、动作、语言等)及侧面烘托方面入手。
我在第二环节,首先让学生齐读课文第5段,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的讽刺力量,再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句式:我认为,因为 ,所以范进说“好”!(见幻灯片)这是范进在发疯期间反复说的一句话。板书“疯”。这里采用句式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范进说“好”的原因,而且能训练学生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自由讨论,然后小组再将合作的结果进行交流,达到全面准确理解“好”字含义的目的。为进而进一步理解范进形象,我还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分析本段的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和运用夸张、对比进行讽刺的写法。
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入“理解典型,明确主题”的学习。我以“探讨范进发疯的原因”为题,分两步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首先,我先回放第一环节中几组对比的图片,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在回顾中直接感受到中举前后众人对范进态度的巨大改变。再从这种转变中,让学生发现周围人的巨变与范进发疯的关系。接着,我又给学生回放了范进自身在中举前后的对比反差,帮助学生理解范进发疯的社会原因。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体现了古时读书人在中举后,名利以及周围人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可看出整个社会对科举的推崇。这个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在当时社会,一旦中了举就能把人从社会的最底层一下子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把这种理解正迁移到范进身上,学生就比较好理解为什么他一听说自己中了举就发疯了。由这种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范进中了举,必然会发疯;中举发疯的不止范进一个人,范进仅仅是一个典型。在理解人物典型意义的基础上,明确小说的主题:通过范进这一典型形象,揭示在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心灵的扭曲。(幻灯片打出本文主题)
在作业布置上,为了加深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理解和端正当代社会读书的态度,我本着“加强阅读,拓展思维”的出发点,布置以下两道作业:1、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和鲁迅的《孔乙己》,试分析比较两篇文章人物形象和命运的异同点;2、做一个“当代社会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社会调查,形成书面材料。
在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评价和反馈的。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回答或表演时,我总是用鼓励性语言进行点拨、纠正、点评或加以肯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激励和信心,享受到成功和被肯定的喜悦。特别是在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这一环节,我会对表演的同学给与适当的奖励,并为他们照相,为他们的中学语文课堂乃至整个初中生活留下值得回味难以忘却的纪念。我会利用课堂的剩余时间让学生进行教与学的反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由质疑,我再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进行释疑。
我的上述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理念,围绕《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展开。在教的过程中,我试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主要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把握范进形象、认识人物典型意义、理解主题的目标。我运用了一些教学策略,通过分析讽刺艺术,力图突出本节课把握人物形象的重点,力求突破把握范进形象典型意义和理解主题的难点。上述的设计与想法如有不妥,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