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个单元选编四篇文言游记,是在学习第一单元现代文游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游记,让学生了解游记这种文章是古代就有的,写法上古今也大致一样,都是记录游踪、描写景物、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只不过古代学者是用文言写的。同时也让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怀,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分析学情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再加上本文浅显易懂,因而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自主疏通课文。但学生学习意识不强,基础知识薄弱,还不能达到深入赏析关键字词的境界,因而需教师精心指导,进而使学生养成审美品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顺畅地翻译课文。
2、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结合写作背景揣摩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
重点:1、积累户、欣然、念、相与、空明、盖等词汇。
2、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四、教法
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五、学法
探究式,合作式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作业:1、了解苏轼的基本信息 2、了解写作背景,思考在这样的处境中,作者想要以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导入:这优美动听的乐曲,就像清泉缓缓流进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眼前仿佛升起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板书课题)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依据自己课后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作者作品的相关知识,教师提炼强调关键信息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初读课文,培养语感
(1)、教师配乐泛读,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在这个环节重点让学生听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可反复进行,本课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学生在此过程中,会遇到疑难字词,请勾画圈出。
(2)小组交流,解决疑难,不能解决的存疑。
(3)集体质疑,班内交流遇到问题的句子。
(4)学生抢答,这一环节学生兴趣极浓,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
(四)、整体感知,体会意境
1、作为一篇游记,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游记的文体特点,概括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这个环节对学生并不难。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叙事——写景——抒情,这点学生也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归纳。教师板书明确。)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试加以分析这段景物描写。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明确作者夜游承天寺的原因,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五)、深入探究,走近苏轼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的月色,作者却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感慨。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
(六)、创造阅读,开阔思维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新课标提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是让学生辩证地看待人和事。如果在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就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使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七)、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让学生谈自己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2、布置作业(多媒体课件显示)
(1)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字数100字以上。
(2)课后收集有关写月的诗词名句,写在积累本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