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香草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回答文后小题。(12分)
全球变暖 我们咋办
叶小文
日前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学习讲座,常委们个个神情严峻,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地倾听科学家讲解一个“惊天动地”的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有道是“天变不足畏”,可今日之“天变”——全球气候变化,已在广泛深刻地影响和危害人类的根本利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无善举,后患无穷。
都说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今日之“天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行动中如何分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如何在“低碳经济”领域夺取竞争优势,而穿梭往来、吵吵嚷嚷。国际公认的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组织IPCC发出警告,最近50年主要是由于排放二氧化碳等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大幅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增强,致使全球气候变暖。1906年至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若在一家一户,这点变化或不易察觉,但在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却已是危机四伏。山地冰川和格陵兰冰盖在加速融化,海洋升温引起海水热膨胀、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预计到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可能升高1.1℃至6.4℃,在短时间内达到甚至超过近1万年来的最高值。到那时,已经体现在冰冻圈、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等诸多方面的气候影响会更加严重,高温、热浪、强降水、台风和飓风将不断来袭。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我们着什么急?”的确,近50年气候变暖的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美国国家和海洋大气管理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由工业革命前1750年的约280ppm,上升到2008年386ppm,超过了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发达国家无疑应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承担更多的义务。但也不能不看到,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难免总量大、增长快,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量的主要来源国。
天下如此堪忧,我们不能不忧!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毕竟还是阶段性的;气候危机初露端倪,却是趋势性的。经济复苏或可倾力而为,“绿色复苏”断难一蹴而就。关键是要赶快行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不懈努力,就包括努力去研究和发展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让我们都关注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吧。此非“杞人忧天”,实乃“先天下之忧而忧”!
小题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2分)
小题2:文中划线的“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小题3: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列举一种,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4:本文多处运用成语、俗语,请选择一项分析其作用。(2分)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无善举,后患无穷。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我们着什么急?
D.先天下之忧而忧。
选(   )。 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5: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排放二氧化碳等大气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
小题1:不能,因为“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从时间上作了限制,这样表达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去掉后就显得太绝对化了。
小题1: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由工业革命前1750年的约280ppm,上升到2008年386ppm,超过了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通过列数字和作比较,具体有力地突出了二氧化碳浓度的上涨程度。
小题1:示例:C 引用俗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没有危机意识的可悲现状,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小题1: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气候变暖的严峻性,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