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课题,了解文体特点。 课题中的“说”字,揭示课文的体裁特点。学生初次接触此类课文。请学生把“说”字换成“谈”、“议”等词,再同其它记叙类体裁的文章作比较。 二、读首尾,抓住中心论点。 课文首尾很明白地表达了观点。一个设问句,让我们清晰地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一个“只有……才”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意义。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观点鲜明。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一句话具体显示了勤奋就是要付出“汗水和心血”,这样才能有成功的鲜花。“鲜花”当然是一种比喻。自然就会联想起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学生还能从第3小节中找到华罗庚的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像这样的名言警句还有很多,如“书山有路勤为径”等。 三、读事例,感悟勤奋品质。 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可见他“聪明过人”。从“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高声朗读”、“滚瓜烂熟”等词语可见他勤奋不懈怠。一个“躲”字颇值得玩味,说明司马光一心读书,不受干扰。从“警枕”“稍微一动”,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可见司马光夜以继日、废寝忘食。“19年”、“终于编成”,可见司马光持之以恒,终于摘取了“成功的鲜花”——《资治通鉴》。 作者紧接着列举了童第周的事例,意在告诉我们“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才。”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可见,他天资并不好,他“笨拙”。可是他“勤奋”。“每天”“天刚亮”“晚上”“总是”,足以见得付出了心血。因为“勤奋”,所以取得了成就——“成绩名列前茅”“完成了青蛙卵剥离手术”,这就是“勤能补拙”啊!华罗庚也是一个勤奋者,家庭条件不好,身体条件不好,可他依靠自己的“勤奋”成了著名的数学家。他的名言说的就是自己啊! 作者为何要列举两个事例?通过对比,学生不难发现作者的匠心:天资聪颖的,要想有成就需要“勤奋”;天资不好的,只要勤奋也能有成就——“勤能补拙”就是“笨鸟先飞”。 |